曲协等联合召开“出人、出书、走正路”——张如君、刘韵若评弹创作研讨会
为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遵循老首长对评弹界提出的“出书、出路、走正路”的七字箴言,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张如君、刘韵若将他们原创的长篇弹词“弦索春秋”进行了重新创作整理,形成文学本,并增加了“弦索鸳鸯”、“弦索叮咚”“弦索书画”栏目,近日,《弦索春秋》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发行。6月16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与上海评弹团、上海文化出版社等共同举办 《出人、出书、走正路——张如君、刘韵若评弹创作研讨会暨<弦索春秋>新书发布会》。陈云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马继奋、上海曲协副主席、上海评弹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上海曲协副主席吴新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章燕、上海评弹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副团长高博文、评弹名家沈伟辰、范林元以及戏剧曲艺理论家沈鸿鑫、剧作家翁思再、上海评弹国际票房原会长蒋澄澜以及来自刘韵若家乡文化宣传系统的领导等三十余人参会。研讨会由上海曲协副主席王昕轶主持。
长篇评弹“弦索春秋”曾在上海东方电视台多次播放,受到听众热烈欢迎。长篇三十回内容反映青年评弹艺人李逢春、赵小凤为了艺术、为了爱情艰苦奋斗,可歌可泣、感人而动人的人生道路。作为观众而言,看电视录像与看文学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感受。文字本充分反映了吴文化的精蕴内秀,展示了江南的民俗民风,是部接地气的吴语作品。本书还附有多个栏目。夫妻档在评弹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弦索鸳鸯”栏目,张、刘两位艺术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入了江、浙、沪二十对知名夫妻档(有照片),述说了他们长年在演出过程中,为了评弹艺术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悲喜人生。许多评弹名家在书画艺术上都另有一功,“弦索书画”栏目则介绍和展示了评弹艺人黄异庵、杨振雄、吴天如、秦建国、周强、徐惠新、陆建华、蔡惠华、沈仁华等十余幅字画,反映了评弹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兴趣品位。“弦索叮咚”是张如君、刘韵若创作新词新腔集,其中包含了黄嘉明、秦建国的“父子贤”、盛小云的“三清殿前”等唱段。艺术要继承、更要发展、创新。张、刘两位艺术家在创新路上不断探索。弦索春秋文学本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即可收藏,亦可欣赏)。该书还运用了当今的最流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即读者可以用手机“扫”二维码的形式,立刻听到由张、刘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吴侬软语”。
在此次研讨会上,大家以新书发布为契机,着重讨论了张、刘两位艺术家的评弹艺术造诣和艺术风格。大家一致认为,张、刘两位艺术家虽然已退出一线,但是依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弦索春秋》等一批评弹佳作,这种对评弹的热爱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值得青年曲艺工作者学习。作者张如君的一段话道出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评弹创作和演出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奉献的艺术事业的原委。他说:“陈云同志非常关心评弹,再三指示中老年有经验的评弹演员要做好传承工作。最近电视台在放陈云同志的回忆录,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亲切。老首长对我们非常关心,在《人民日报》刊登他的“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时候配用的图片就是接见我的照片;此外,老首长还给刘韵若写了《枫桥夜泊》条幅,现在被苏州寒山寺勒石成碑了。但我们感觉到,陈云同志的关心不仅仅是对我俩,更主要的是对评弹这一门民族艺术的关心。老首长这样关心,我们还是要好好工作。我现在八十三岁了,只要能动,我还希望能发挥余热。”
中国曲协顾问、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吴宗锡和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分别发来书面发言,他们都对此次研讨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吴宗锡嘱咐评弹青年演员要向张、刘两位老师学习,专心评弹创作。王汝刚表示该书是评弹老前辈对评弹艺术的“补充史”,对曲艺研究作用是无可衡量的。与会专家呼吁,曲艺演员要根据本曲种的艺术特色,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形成创作的态势。要真正深入生活、抓住生活的热点,深入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表示:曲艺是最接地气的文艺样式,曲协将为演员深入生活提供渠道和帮助。充分依托上海市文艺工作者虹口创作体验基地,鼓励曲艺演员到居民社区最基层的地方体验生活,与基层干部“三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样的事情,体会群众的喜怒哀乐,接地气、知冷暖,创作出有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