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凌云仙曲》首发式暨蒋云仙评弹艺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蒋云仙是著名的苏州弹词演员,她的《啼笑因缘》曾红遍江浙沪,几至家喻户晓。在回忆录中,蒋云仙以口述为主,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故事、“钱家班”学艺经历、在新旧社会更替之际的人生际遇、“单干”时期的红遍江南、新时期为评弹保护与传承所做的努力等等,堪称一部评弹艺术的“活历史”。
采访中,商务印书馆编审鲍静静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撰写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大都具有珍贵的可读性,一是因为艺术家本身的人格魅力,二是大众需要了解摘掉艺术光环的艺术家们真实的生命个体。对此,回忆录的执笔、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博导唐力行教授也做了相同的论述,他认为:“自唐耿良《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开始,已陆续有多部评弹艺人回忆录问世,但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讲,还远远不够。”
留下回忆:一部可信赖的口述史资料
2012年底,唐力行邀请蒋云仙前往上海师范大学进行口述专访,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从艺术、生活两大角度深入采访了蒋云仙。后来经过整理加工,期间又多次与蒋云仙进行相关信息的比对和确认,因而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众人努力的结果。在谈到其学术价值时,唐力行认为回忆录是留给当下观众的“一部可以信赖的口述史资料”。
蒋云仙所提供的关于“钱家班”、“普余社”、“云社”的资料,对当代人了解女弹词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书中还披露了在是非颠倒的年代里评弹艺人的悲惨遭遇,都为后人留下反观历史的独特视角。唐力行指出,在方法上,蒋云仙回忆录参考了《胡适口述自传》,加入整理者的注脚,这样既可以增补口述者口述过程中未涉及之处,又能对口述者的口述内容进行修正。
唐力行强调,评弹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号本身就说明评弹所处的岌岌可危的困境。“评弹界自唐耿良《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开始,已陆续有多部评弹艺人回忆录问世,但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讲,还远远不够,希望曲协组织、评弹团体、科研单位通力配合评弹艺术家,尽可能抢救老艺人的口述资料,为评弹后续发展提供支撑。”
艺术特色:将布莱希特理论用于说书
在评弹发展史上,出现过数十个流派唱腔,但是过往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只要在“唱”上推陈出新就能自立一派,实际上评弹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要求说噱弹唱面面俱到。
上海评弹国际票房原会长蒋澄澜认为,蒋云仙除了在“姚调”的基础上,根据书情内容增加了情感、乐感,还从说、噱、弹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流派具有“新、清、形、神、音”的特点。虽则简单五个字,实际上蕴含着蒋云仙对评弹艺术的深刻理解,这就是:说书人要跟上时代,书路要清,说表是第一位,形神要结合,唱要根据书情、角色的需要,而不是为唱而唱。蒋云仙在戏剧大师黄佐临的引导下,学习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对评弹艺术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进而将布莱希特的理论运用到说书中去。她一人演多角,在书情内外跳进跳出,做到了真正的自由转换。
继承发展:告诫学生不能生搬硬套
弹词表演艺术家赵开生认为,在传承的问题上还要重视学好一部长篇,往往一个著名演员是和一部长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蒋月泉的《玉蜻蜓》、张鸿声的《英烈》、唐耿良的《三国》等。长篇是评弹艺人说噱弹唱的基础,是评弹艺人的根底。当然,学习长篇要遵循先生的书路,毕竟这是经年累月流传下来的精品,但绝不是说照搬照抄先生的本子,墨守成规从来不能有所发展。蒋云仙初学朱赵档的《啼笑因缘》时,感觉到朱赵演的成分太多,于是再拜姚荫梅为师,后来又在姚师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还掌握了各地乡谈与方言,演得惟妙惟肖,说表风趣诙谐。此外,蒋云仙还根据听众要求发展了书情,编出了续集《欢喜姻缘》。
学生盛小云也曾说过,蒋云仙教学生从来不是生搬硬套,她现身说法告诉盛小云,如果其照她的样子演刘将军,势必要吃亏。
上海情缘:曾是长征评弹团的顶梁柱
昨天,常年定居加拿大的蒋云仙也特地赶到上海。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讲述了蒋云仙与上海的故事,这段经历与“上海长征评弹团”密不可分。1960年3月,长征评弹团成立,作为团里的顶梁柱之一,蒋云仙为长征团的崭露头角做出巨大贡献。“文革”后,在重建长征团的过程中,她也多方奔走。作为艺术团长,她甚至在开刀后十天就去苏州参演中篇,令人感动。为了照顾青年演员,在计算演出收入时,作为单档的蒋云仙是比较吃亏的,大家都说她是“吃苦在头,吃亏在先”。后来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冲击,评弹遭遇危机,长征团里的演员要么退休、要么转业、要么调动单位,曾经辉煌的长征团就此消亡,蒋云仙只得扼腕叹息。
1970年代末期蒋云仙的演出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