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举办“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第三十一讲,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京剧学者翁思再先生应邀做了题为《略谈评弹蒋派及其同京剧的关系》的学术报告,上海师大评弹研究室全体师生及各界人士聆听了报告,讲座由唐力行教授主持。

翁思再先生早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对京剧研究颇有造诣,著有《京剧丛谈百年录》《余叔岩研究》《余叔岩传》等书。近年来,翁先生关注苏州评弹艺术规律的研究,并对评弹流派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思考。

翁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了评弹需要确立流派的观点。他首先界定了评弹的“调”与“派”的关系,指出“调”属于音乐范畴,若是将评弹局限于唱腔范畴,则不能很好地体现评弹的艺术特征,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说表,失却其整体性。因此,在评弹“调”的基础上应该引进“派”的概念。翁先生认为,根据弹词艺术的自身特点,称流派者应该在说、噱、弹、唱、演等方面都有自身综合的特色;在上述五项技术的全面发展中须表现出一定的独有的审美原则,使其艺术风格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体系性;要有经典书目作为传承的载体;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传人。按此标准,弹词艺术中的流派应该有周派、徐派、严派、姚派、蒋派、张派、杨派以及马(如飞传人)派等八大流派。翁先生强调,这些流派之所以能够称为流派,不仅在于其有浓郁的个人艺术风格,还蕴含了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的艺术法则,所以成为书坛圭臬,值得后来者临摹传扬。

其次,翁先生分析了蒋派的艺术特色。他认为,在所有流派创始人中,蒋月泉不是资格最老的,蒋派却是流传最广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突显了蒋月泉的弹唱艺术而忽视了蒋月泉在说表等其他方面的风格,以至于遮蔽了蒋派艺术的精华和亮点。翁先生细致地分析了蒋月泉在《玉蜻蜓》《白蛇传》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将蒋派与周派、张派等进行对比,认为蒋派塑造的人物之所以堪称经典,就在于蒋派的表演风格是“入情很深,但是出情很淡,令人感到妥贴适宜,深沉隽永。”蒋派艺术善于勾勒小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对市井生活的细节加之以生动的描述,在说表上更是不瘟不火,超脱飘逸。翁先生还指出,蒋派艺术不仅是蒋月泉个人的创造,也与朱慧珍的搭档、弹词作家陈灵犀老夫子的辅弼是分不开的。

翁先生进而提出蒋派在弹词艺术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流派,这是由蒋派艺术的时代性、派生性、中和性和广谱性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就时代性特征而言,蒋派艺术在弹词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符合新市民的审美需求,体现出租界文明的特色,以及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其次,就派生性而言,蒋调出来后,他的上游周调地盘缩小了,而下游的张调、尤调、丽调被蒋调派生出来,蒋调的影响不仅没有被下游的曲调所制约,反而更加扩展了;就中和性而言,“中和”是蒋派艺术的内在魅力,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站在杨张中间,蒋平衡了雅俗。站在薛徐中间,蒋平衡了刚柔。(站在)严姚间平衡了新旧。蒋好在平衡,美在中正”;就广谱性而言,翁先生认为蒋派艺术是弹词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集大成者,有很强的综合性、延伸性和包容性,并以此构建了评弹艺术的主流传承系统。翁先生强调,蒋派作为基础性的流派,是从经验事实中来的,是近六七十年来观众与演员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什么人主观努力的结果,更不是行政力量推行或人为操作使然。翁先生指出,将蒋调升格为蒋派、将蒋派认作基础性流派,并不是唯蒋派独尊,而是从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希望蒋派能够和其他流派一道,为弹词艺术夯实基础。

最后,翁先生播放了放蒋月泉先生一些经典唱段,指出其汲取杨宝森等的曲调,进而探析了京剧与评弹的相互关系。他从古汉语音韵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评弹同京剧中的皮黄、京韵大鼓一样,具备各自完整的音韵体系。

蒋月泉借助了京剧中传统雅部的一些唱法,将苏州白与中州韵完美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蒋派艺术。

唐力行教授对报告进行了总结,指出京剧与评弹虽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影响借鉴。他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将评弹放到较长的历史流变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认识评弹的艺术本质。他认为翁思再先生用流派的概念替换通常的调的概念,是更为合理,也更接近评弹的艺术本质的。而这不仅仅是概念之争,实际上对评弹走出困境,克服当今的种种弊端是有意义的。师生们与翁先生进行了热烈的对话和讨论。(供稿:上海师范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翁先生作报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