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离中篇弹词《绣神》的创作已经过去两年,但对于《绣神》文本的褒奖仍在接踵而来——不久前,《绣神》获得全国优秀曲艺作品评选表彰活动金奖,这是苏州评弹首次获得这项殊荣。将评弹与刺绣这两大苏州元素集结一处,含金量不小,难度也可想而知。苏州文艺创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胡磊蕾告诉记者,这个题材对于自己的吸引力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沈寿在艺术上的探索即便到了今天仍然很有借鉴意义,第二是沈寿的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很美,也很感人。”
沈寿是出生于苏州的刺绣大师,她早年的成功离不开丈夫余觉的精心经营,但后来因为在艺术追求上的分歧,两人分道扬镳,清廷覆灭后,本在农工商部女子绣工科任总教习的沈寿随实业家张謇去往南通发展绣庄。《绣神》意在表现沈寿的艺术成长之路,也对沈寿与余觉、张謇这二人的关系变化进行了浓墨表现。
为了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关系铺陈到位,胡磊蕾花了半年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她前往南通探访沈寿的足迹,向张謇纪念馆的专家征询意见,也前往太湖边的镇湖观察绣娘们的工作场景,又采访了仿真绣传人。有个细节令她特别感动,是说沈寿为了保持作品的空灵感,一般不吃油腻的食物,也不吃气味比较重的食物,“所以说沈寿的作品不仅是绣品,更是她自己的一颗心。”
对于沈寿与张謇之间的关系,版本很多,说法不一,张謇的后人对此颇有微辞,胡磊蕾利用去南通搜集资料的机会特意去拜访张家后人,对方表示他们并不反对今人涉足张沈二人关系的写作,“但是不能瞎写”。胡磊蕾在搜集了大量资料之后感觉,其实这二人之间除了艺术上的互相欣赏、互相认同,两人亦师亦友,到后来应该是有感情在其中的,但考虑到客观情况,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胡磊蕾决定将两人的关系定位于“神交”。
动笔又花半年,前前后后改了二十遍。胡磊蕾记得,那一年过完春节之后的三个月,闭关写作,日日熬夜,每天只睡五小时,五天出一次门,“十分折磨!”史料里可能只是三五页纸的叙述,在弹词中要有三四十分钟的演绎。中篇弹词《绣神》时长2小时15分钟,一共写了39张A4纸。
胡磊蕾在成为专业编剧之前,也是一位专业的评弹演员,这让她能够带着表演状态进入创作,也是比一般编剧更有利的地方。而此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及南京大学对戏剧理论的学习与钻研,又使得胡磊蕾在评弹创作的时候,十分注重对他剧种的借鉴。在《绣神》第二回“决裂”中,她就采纳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在一回书中同时写到两个场景:一面是沈寿与余觉的矛盾深化并致决裂,另一面是张謇在美国拍卖会上舌战群商。“传统评弹,一回书里只能有一个场景,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其实在胡磊蕾参与制作的中篇弹词《雷雨》中,也早已有过对话剧的借鉴,而小说中的心理刻画,也是胡磊蕾经常会在评弹创作中用到的手法。胡磊蕾透露,苏州评弹在表现复杂的心理状况时,本身就可以有充分的铺陈与空间,“评弹所唱,不一定是所说,大量是所感所想。”
《绣神》编剧胡磊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