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誉满京城 传承创新谋求突破——上海评弹团“评弹流派交响音乐会”北京长安大戏院成功演出

2013年7月16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大厅花篮锦簇,场内高朋满座。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上海评弹团和上海爱乐乐团强强联合、倾力打造的"海上风韵2013上海文化全国行"的首场演出,《古韵新声——评弹流派交响音乐会》在此隆重献演。国务委员杨洁篪,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华建敏,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原轻工业部部长陈士能,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等领导莅临现场观看演出。

评弹这一起源于苏州的江南曲艺,在进入上海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并迅速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上海评弹团从成立至今,凭借“海派文化”的润泽,始终洋溢着创造活力,是评弹界领风气之先的"排头兵"。五十年代,上海团推出中篇、短篇、长篇系列分回等新型演出形式,吸引和培养出大批评弹听众。六十年代,又首创了“流派唱腔音乐会”,演出受到书迷朋友和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从千余座位的上海音乐厅移至可容纳万人的文化广场,那场空前绝后的艺术盛况至今仍牢牢印刻在上海人的记忆之中。近年来,以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秦建国团长领衔的上海评弹团,秉持弘扬经典、传承创新的艺术理念,在书目创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坚守长篇演出的同时,上海团尝试跨界合作,丰富演出形式,拓展评弹阵地,培养大批新听众,赢得国内文化学者的注视。评弹交响音乐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次评弹流派交响音乐会汇集了众多弹词流派唱腔的经典之作,如蒋调的《庵堂认母》、张调的《芦苇青青》、丽调的《情探》、祁调的《林黛玉》以及薛调、杨调、严调、琴调、陈调的代表作,由吕咏鸣、秦建国、周震华和沈世华进行曲调整理和编创,同时还整合了弹词曲牌联奏及弦乐拟人演唱等全新的表演形式。音乐会特邀著名指挥家王永吉担任指挥,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声誉的作曲家金复载、奚其明、龚国泰、汝金山、孙云、张雪等担任配器。上海评弹团和上海爱乐乐团凝心聚力,多次排练磨合,并在上海音乐厅举行正式演出之后,又广泛听取建议总结经验,对进京演出节目和演员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以秦建国、徐惠新、郭玉麟、高博文、毛新琳、周红、蒋文等优秀流派传承人领衔,倪迎春、沈仁华、丁皆平、姜啸博、周慧、朱琳、陆锦花、解燕等中坚力量和青年新秀加盟的豪华阵容。一台演出,推出这么丰富的流派唱腔,集结如此规模的名家大腕,即便在北京,这样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演出也是不多见的!

 去年七月,上海评弹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评弹系列新篇《四大美人》,赢得了北京观众的盛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成为上海评弹团的忠实粉丝。评弹交响音乐会这样大手笔的演出,唯上海才有实力打造,因此演出消息一出,便有大量曲艺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争相购票,还吸引许多音乐学院的年轻人来到现场观摩学习。时隔一年,还是长安大戏院,还是这些优秀的演员,还是那么热情的观众,所不同的是评弹流派交响音乐会带来的“海派文化”的别样风韵:古老与现代共存,传统和时尚交融。

 秦建国等艺术家们有着成功演出评弹交响音乐会《金陵十二钗》的经验,在和兄弟剧(曲)种艺术家的切磋交流中,对创作与表演产生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精彩表演奠定了演出成功的基础。现场灵动的弹词曲调与磅礴的交响音乐,时而交融,时而辉映,时而委婉哀怨,时而铿锵激越,让听众领略弹词韵味的同时,又享受着交响音乐的风情。当秦建国登台唱毕"蒋调"代表作、曾获得首届"金唱片奖"的弹词选曲《庵堂认母》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听众纷纷高喊“再来一个”,演出气氛达到最高潮!值得一提的还有上海评弹团近年来倾全团之力培养的评弹接班人,他们担任本次音乐会的伴唱任务,青春靓丽的形象和娴熟投入的演唱,展示了上海"评弹新声代"的风采,也给首都观众留下美好印象。

演出结束后,曾培炎、唐家璇、杨洁篪等领导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等人的陪同下,上台亲切接见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唐家璇、杨洁篪代表观看演出的领导对评弹流派交响音乐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在点评中他们对演出形式的创新表示支持与肯定,同时高度赞扬了近年来上海评弹团在秦建国带领下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秦建国团长代表全体演职员作致谢辞,表示一定不辜负首长的关心厚爱,在传承评弹艺术、发展评弹艺术以及培养评弹接班人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跨界合作的意义不只在于一场成功的演出,重要的是艺术对话和碰撞中能激发演员创作表演灵感,有助于优化艺术作品,提升人文关注。1961年,首个交响乐伴奏的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一经亮相,便红遍了大江南北,评弹也由此走出吴语区,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名曲的魅力经久不衰,2006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也特意选择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而且专门学习苏州话及评弹的唱法。再如,2004年台湾音乐大师范宗沛以苏州评弹为脉络,西方钢琴、交响音乐为背景,再调和Lounge音乐打造的跨界音乐大碟《水色》,被誉为评弹与钢琴、交响乐完美合作的典范,受到音乐发烧友的激赏,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个作品开始了解评弹、关注评弹。事实证明,这种尝试非但无损于评弹的传统,反而拓展了评弹受众、扩大了评弹影响。作为演员,有责任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探索,作为观众,有义务也有理由支持他们。

上海评弹团的艺术家们有着扎实过硬的传统功底,已经在评弹书目、流派的传承上取得很大成就。他们深受“海派文化”的滋养,在守望传统曲艺的同时没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对其他艺术门类兼容并蓄,以革新的精神进行探索实践。在他们不懈地努力之下,一定能突破瓶颈,寻求到传统艺术与当今时代的最佳契合点,丰富和发展评弹艺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