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主办的“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之二十二如期进行,担纲本次主讲的是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先生,他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我对评弹艺术的理解》的精彩报告,唐力行教授主持讲座,彭本乐先生及该校评弹研究室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秦先生在1974年进入上海评弹团学馆,是评弹团学馆的第二届学员,师从弹词名家蒋月泉,为其关门弟子。秦先生擅说长篇弹词《玉蜻蜓》、《白蛇传》,其说表稳健、嗓音宽厚,中气充沛,唱“蒋调”颇得乃师真传,深受听众喜爱。秦先生一直坚持“走码头”,传承评弹艺术,保住评弹艺术的根本——长篇。现任上海评弹团团长。
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秦先生主要介绍了他的学艺历程。秦先生首先指出上海评弹团自建立至今已经涌现七代艺人,第一代为刘天韵、唐耿良、蒋月泉等建国前已蜚声书坛的名家,其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秦先生是文革后期进入评弹团的第四代艺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其不仅接受了前几代特别是第一代艺人的悉心指导,也见证了其后直至最近入团的第七代新艺人的成长。随后秦先生讲述自身与评弹结缘的经历,1973年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今上海评弹团)招生,当时在长宁区天山二中读书的秦先生也去参加,因报名火爆,他觉得入选太难,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评弹团学馆计划招40人,可是经四次招生均未招满。由于前几次招收的学生嗓音变声之后不符合条件,而此时的秦先生将高中毕业,中气很足,终于在1974年上海评弹团学馆第五次招生中被录取。进入学馆后的前两年,“文革”还未结束,学生主要学习样板戏、评歌,而一些评弹名家,如蒋月泉、严雪亭、杨振雄等只是做一些辅导性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秦先生对“大师”的仰慕慢慢形成,最终拜蒋月泉为师,学唱《玉蜻蜓》《白蛇传》,秦先生认为得遇蒋月泉老师,是其三生有幸之事。秦先生学习刻苦勤奋,他认为学习评弹,“头脑”很重要,要学会灵活学习,要有“我要”的坚定信念,这样就不会觉得吃苦。另外,秦先生还指出,他学好评弹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文化知识基础。“高中学历”在评弹界已是文化较高的,但他仍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进行再学习。
报告第二部分,秦先生着重阐述了他的评弹理念。他认为评弹的精致是因为吴文化的根植培育和唐诗宋词的雨露滋润。评弹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曲艺艺术,其说表是一种口头文学,评弹艺人一定要学吴文化,重视文化底蕴,不断提高文学修养。秦先生是上海人,起初不会苏州话,学习评弹后,他开始刻苦学习并研究苏州话,他指出非苏州人如对苏州方言认真研究,能有更大发展空间。此外,学好评弹一定要做好“说”“噱”“弹”“唱”这四门功课,“弹”与“唱”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除掌握了评弹的基本功,还要博采众长,加强南北交流。评弹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把京剧里的“生、旦、净、末、丑”角色融入到评弹表演中所做的贡献,但评弹中的“角色”并非京剧中的固定角色,而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这为评弹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秦先生一直强调他这辈人很幸运,因为他们学评弹时,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并教育学生要学一个流派,就要学透这个流派的全部内容。谈到评弹的传承创新时,秦先生反对一味地求创新,其认为只有做好“传承”才能抓住评弹的根本,认为只有先继承传统,坚持说长篇、“走码头”,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有所发展。“摇滚评弹”、“文化评弹”是一种探索,只适合于特定场合演出,不能适应书场演出的需要。
报告的最后,秦先生重点表达了自己对评弹的感恩之情。秦先生指出自己一切成就源于评弹,他的人生经历及在评弹界的耳濡目染,培育了他感恩心理,因此回报评弹,是他真心要做的事。秦先生讲述了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的心得体会。作为团长,首先要做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自其上任后,评弹团的各项支出与演员收入都做到了公开透明。其次,要坚持发扬民主,秦团长上任伊始,便主动向团内老前辈虚心请教;在其主导下,评弹团的艺委会重新运作。同时,秦先生指出评弹团领导要注意以身作则,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其自担任团长以来,除演出需要,坚持带头坐班,遵守团内纪律;作为当代评弹名家,秦先生在担任团长后,其收入并不是评弹团内最高的;其爱人兼搭档蒋文女士也全力配合秦先生,严格自律,不在团内搞特殊,为上海评弹团形成良好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秦先生认为评弹的发展应该集聚智慧,发挥团队精神,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评弹,喜爱评弹。秦先生认为,评弹作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更多人坚守不离,为评弹的传承创新贡献自身力量,才能真正推动评弹重塑辉煌。
秦先生的报告内容丰富,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他对评弹艺术的理解,正如唐力行教授所讲,秦先生无论在个人从艺,还是评弹管理工作,向大家展示了一种坚守的精神。通过此次报告,大家认识到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才有利于评弹的健康发展。报告结束后,秦先生与大家进行互动,就评弹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得大家受益颇丰。
唐教授主持讲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