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复兴中路以南、茂名南路以西、陕西南路以东、永嘉路以北这样一个四方块的区域,“潜伏”着一个许多上海人都知道的“文化广场”。

格个地方最早叫“逸园”,是一个叫邵禄的法国商人开设的“跑狗场”,据说能够容纳二万多人,1928年开设后,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它成为上海最大的室内演出场所。我记得当时场内有编号的座位是60多排,每一排有100多个座号。不过,它的座椅不是一只一只单独的,而是长条的、有靠背的木条椅,几十个座号连成一排。不仅如此,在有编号的座位后面,是拾级而上的、水泥砌成的看台,类似体育场内的一样,好像是不编号的。有时候人实在太多,观众就坐在这样的看台上观看演出(或电影)。因此,碰着特殊情况,文化广场可以容纳一万多名观众。

而评弹的演出场所,可以讲是所有演出场所当中最小的,大家看得多的是茶楼书场。因为伊用勿着布景道具,用勿着特殊的灯光照明,所以当时最大的场子像静园书场、西藏书场等,有千把只位子已经勿得了了。

啥人想得到,评弹居然唱到有6000多只座位的文化广场去。1957年8月10日,文化广场举办“星期音乐会”,临时请了一档评弹名家蒋月泉、朱慧珍演唱的开篇。唔没想到,因为剧场的音响效果特别好,蒋、朱档的演唱收到意外的效果。于是,到文化广场唱评弹,变成了评弹演员的“愿景”。

1957年7月,上海人民评弹团推出两台“评弹开篇、弹词选曲、分回大会串”。7月11日亮相的是蒋月泉的开篇《莺莺操琴》,徐丽仙的开篇《新木兰辞》;弹词选曲有,周云瑞的《私吊》、朱雪琴、郭彬卿的《游水出冲山》,杨振雄、杨振言、朱慧珍的《长生殿·絮阁》;弹词选回有严雪亭、朱雪琴的《杨乃武》,评话选回有张鸿声、姚声江的《八虎闯幽州》。其中最有亮点的是,陈灵犀先生根据北方曲艺改编的白话开篇《懒惰胚拾鸡蛋》,由张鉴庭、张鉴国双档演唱,张鉴庭运用“小热昏”演唱技巧,穿插各种方言,边唱边演,剧场效果十分强烈,观众掌声热烈,演员欲罢不能。因为两场演出都是名家出演、响档登台,所以两场演出卖出票子竟达13495张,远远突破了预期的每场5000张的目标。

由于开门就红,人民评弹团趁热打铁,决定25日加演一场“开篇集锦、中篇菁华大会串”。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提前出售团体票的时候,出现排队“抢票”(当时团体限购80张、个人限购6张),不得已,只能在加演一场的基础上,26日再加演一场。

26日的演出,最有亮点的应该是由陈灵犀就11日、12日两场演出出现的现场气氛而撰写的开篇《文化广场听评弹》,因为是由严雪亭、张鉴国演唱,更是风趣、诙谐,听客有如身临其境一般。1960年春节,人民评弹团组织了一台全新的节目,演出两个早场。格趟演出,又有新花头,参加演出的除了专业演员外,还有业余演员和爱好评弹的学生;特别是乐池里还有一个乐队。听惯琵琶弦子伴奏,现在用气势磅礴的大乐队来伴奏,这是过去所没有的,自然受到新老听众欢迎。两场听众一共达到11483人次。

1960年7月30、31日,人民评弹团为庆祝八一建军节,组织了一台以毛主席诗词谱曲为主的“开篇集锦、中篇分回大会串”。两场听众多达11448人次。应听众要求,8月14日加演一场……

据资料统计,评弹在文化广场演出共达13场,听众近10万人次。面对目前评弹的式微、书场的倒闭、演出的无力,我真是五味杂陈。而评弹勒了文化广场曾经有过的疯狂,只能永远保留在评弹演出的历史上,永远保留在文化广场的历史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