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民国时期的很多东西都是诱人的,一个动荡的时代往往伴随着许多英雄人物的诞生,在当今人们讨论最多的,就应该是林徽因了吧。
林徽因这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她之所以能够被人熟知,大多数不是因为她本人的一些成就,而是在于林徽因身边的三个男人,梁思成,金岳霖,以及新月诗派的先锋人物,徐志摩。
当大多数人们目光聚焦在这种旖旎,却忽略这些名人们本身成名的资本,这不经让人扼腕痛惜。
那又怎么样才能够去真正了解那个时代?
上海评弹团给了一个很好的答卷,中篇评弹——《林徽因》。
把民国的风云动荡,新旧之间的碰撞,通过评弹这门艺术来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再把林徽因一生荡气回肠的爱恨演绎出来,让观众用旁观者的态度来观看林徽因的人生,什么叫旁观者?你跟随情节走,却不能插手情节,用精巧的表演让你原汁原味的去体会。
评弹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能够紧跟时代也是因为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它贴近人心,同时也服务于民。
上海评弹团似乎拥有一种极其敏锐的嗅觉,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够推出新作品,并且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脉动,这次的《林徽因》,我被抓住了。
声势浩大的宣传,精美绝伦的海报,评弹首创的融资,民国的传奇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吸引你的眼球,就像一个顾盼生姿的女子,粉黛青丝,着了一身旗袍,团扇轻摇,眉眼之间传递出来的风情,那肯定是让人欲罢不能的。
美好的事物不能随便拒绝,那是不道德的,于是我毅然决然前往观看。
不过引人归引人,还是要存在理性去看待问题,其实在演出开始之前,我内心还是有些疑问的,林徽因和评弹中篇,八竿子打不着边,要有怎样的大气魄和自信才能够排出这样一个节目?
首先,林徽因一生多姿多彩,其中的爱恨情仇当得出本巨作,一个评弹中篇怎样去顺利描写并让人称赞?其次,如何把民国的多元化以及当时的生活风气来展现给观众?第三,能否脱离俗气,除了儿女情长,同时也让观众知道她的成就?第四,能不能演像,演好。
问题这么多,不过第四点在我心里是比较重要的,毕竟是演林徽因以及她身边的那些个大咖,要把他们演出来,真的不是一般的难。
怀揣这些疑问,我坐在了位置上,耐心等待节目的开始,晚上七点一刻,大幕拉开,到九点三刻,全体谢幕。
在此我不得不说,感谢上海评弹团,作为一个九五年出生的年轻人,应该能算年轻人吧?我是有个民国梦的,从前也就是通过书籍或者网络去了解,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呀!每每到了情绪激动的时刻,都恨不得自己生在民国,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了心头一块心病了。
还好,圆梦了。
这个节目看完整个表演,我霎时间有了一个错觉,林徽因,我是不是认识她?就好像是我陪她走过了一生。用句不恰当的比喻,“鲜衣怒马,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篇评弹《林徽因》的全体人员,包括演员,舞美,编剧,后勤,指导老师等等,用两个半小时的视听盛宴准确告诉了我一个事实,我之前的所有疑虑,都是多虑。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整个中篇也不是没有可以改进之处,可相对它的面世时间,和整个大作品来说,就不必鸡蛋里去硬挑骨头,比如一张好看的脸,可以通过化妆来更好看,因为本身就很漂亮呀!
就作品而言,除了故事本身主角所处时代的新旧交替,连评弹中篇本身也出现了新旧改革,当然,是良性的,上海评弹团推陈出新的频率很快,效率很高,这次的节目还是有创新元素,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敬佩制作的用心。
而且这次的中篇似乎定位就比较高端,类似于私人定制。
这次的节目好,好在哪里?
剧本好,演员好,团队好
剧本能驾驭的住林徽因的故事,本身就是件厉害的事,从头至尾酣畅淋漓的情节构思,林徽因本生的三个人生阶段,分别对应三个男人,当中再穿插点其他人物,最难能可贵是能体现时代背景,讲述人物经历却又不显得冗长乏味,巧妙的很。
演员好,好在哪?演这么难演的人物,还能让观众从心底认同,这就是好。亦或者说,我本来就认为你应该是好的,后来一看果然是好的,这属于好了吧。特别是还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全心全意为作品服务,这样都不好,那什么好?
《林徽因》就像林徽因,样样都好,最好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应当是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
当下听评弹的年轻人不多,因为日常生活比起从前要多元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里,能够吸引年轻人,你就能够成功,在看演出时我悄悄看了看四周围,平均十个观众之中有三到四个年轻人,这对于评弹来说可是殊为不易,长此以往,听评弹也未尝不会成为青年里的主流活动。
最后,感谢这些戏里戏外人,带给观众一场弦索四月天,期待未来的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