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有剧本,评弹也有脚本。记者昨天获悉,《苏州评弹书目库》 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七辑31部总计53册的编纂与出版——将所有能找到的传统书目收集整理出版成库,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收最好的演出本保持上世纪的演出面貌
苏州评弹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长篇弹词与评话功不可没。《岳传》、《三国》、《杨乃武》、《啼笑因缘》这些本就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经由评弹演员的加工与演绎,活脱活像,过耳难忘。可惜的是,作为一门口头表演艺术,评弹从业者常常将脚本默诵于心,却疏于对文本的保存保留,老师教学生都是口传心授,从前那些评弹大家,也更多是在音频及视频资料中留下了音容笑貌。
解放后,有心人士曾为一些著名老艺人记录演出并做了文字整理,少量传统书目因此得以出版。但是,大量传统书目的脚本未经整理,它们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或保存在少数研究机构和评弹团体内,或保存于个人手中,保存条件差一点的,随时会有湮没的可能;而评弹的音像资料,大量保存在广电部门,很多已经在听众中广泛失传。
自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书目的抢救与保护亦被提上日程。《苏州评弹书目库》的筹划始于2007年,2008年出版第一辑,此后便以每年一辑的速度持续推进。
编纂过程中,编者最大程度保持了苏州评弹的口语化及方言特色,而且统一使用以说书人为主题的叙事方式,同时也尽量保持演出本的原貌,在文字上稍有简略,大体保持了这些传统书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演出面貌,少数则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出的原貌。
“十位先生说同一部书,可能会有十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我们尽量选择其中最好的版本。”书目库主编、著名评弹理论家周良告诉记者,仅一部《珍珠塔》,前后就有一百八十多人说过,这套书选了汤乃安及魏含英各一种。
脚本由老艺人提供,整理成文字的却都是一批热心人,而且从口述到文本,文字的删减与加工,乃至后期的校勘,其中的工作量不可小觑。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评弹书目库》的编纂主力,是一批热爱评弹的老艺人、老同志,情结深厚。七辑推出,工作人员的鬓角无一例外添上了新银。周良今年已经88岁,他认为这套书目库还应该继续编下去,但也需要进一步充实编辑部的新生力量。
周良坦言,这套书中,弹词书目收得比较多,大量传统的优秀书目已经收入,且多为名家名书;但是评话书目收得少,不少名家名书尚未收入,已经收入的几部名家名书也不齐全,“这方面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加以弥补。”
根据编委会的设想,《苏州评弹书目库》今后还将继续搜集名家名书,尤其是评话,弹词的名家名书,会考虑酌收有特色的‘各家各说’的同名书目。此外,对于现在已经无人演出,但历史上曾有很大影响的书目,也可以酌收。同时,工作人员还将努力挖掘优秀传统书目的脚本,注意从音像资料中选收。
长篇书目中特有的城市风貌
《苏州评弹书目库》的目标人群,远不止评弹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普通爱好者。周良说,这套书的目标人群,是一切对苏州历史和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评弹的传统书目,因其宏篇钜制,反映、描写生活的细致深邃,为我们认识过去的生活,了解历史上人们的思想、文化和人文心态,提供了生动的图像及生活场景。”周良举例,比如《描金凤》就对明朝时期的苏州风貌有过详尽的描摹,“历史书籍提供的都是精确而抽象的概述,文艺作品虽然故事虚构,但是所反映的生活却是生动而真实的——当时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喜欢什么样的打扮,吃什么东西,当时的老板要怎么做,伙计又要怎么做……苏州城的明时风貌,通过这部书,可以窥斑见豹。”
《描金凤》是一部传统的长篇优秀书目,故事发生所在的明朝万历年间,资本主义正在中国萌芽,故事主角钱志节也正是当时社会中市民阶层的代表,而这部书也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再现了晚明的社会变迁。这部书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过去艺人们为了延长全书的说唱时间,往往增加人物,横生枝节。《苏州评弹书目库》此次收录了两种,其一为张如君、刘韵若的演出本,另一则为余瑞君、庄振华的演出本。前一种版本曾于1986年出版过一次,并在编写整理过程中删去了枝枝蔓蔓。
与中篇只是由几个场景组成、且重视戏剧化效果不同,长篇评弹往往采纳线性结构,事件从开始说到结束,人物从小时讲到长大,题材选择十分严格,虽然也经常围绕忠臣贪官、才子佳人这样的题材展开情节,但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走向。“如果只是追求结局,那么一部书听过一遍就够了,事实上很多听众对于喜欢的书目,都是听了再听,因为相比情节,他们更关心人物的命运,评弹书目中的人物是虚构,但其身上却承载了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与影子,感同身受的人,会一遍遍咂摸、体会。”周良分析,长篇评弹的引人入胜与长篇小说有着相似的原因,而演员在演绎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理、味、细、趣、奇,也是长篇书目在故事文本之外的最大魅力。
《苏州评弹书目库》的整理与出版,为今天乃至将来的评弹演员提供了相当理想的演出脚本,大部分书目可以据此演出,不过编纂人员也表示,评弹艺术的全部魅力,很难通过文字得以完整呈现,“比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放出的噱头,很多都是即兴发挥,我们的书目中就不会收录。”
传统书目遭遇时代之坎
纵观七辑31部书目的目录后不难发现,《苏州评弹书目库》收录的多为传统书目。解放前,苏州评弹中说唱过的书目有一百多部,其中有二三十部传统长篇书目长期演出,有的流传至今。不过,建国后创作、改编的长篇书目,能长期流传的还不多。周良认为,如果这几十部传统长篇书目不能传承,苏州评弹艺术将“元气大伤”。
长篇书目分为三类,一类书即是老先生传下来的传统书目,二类书为建国后的新编书目,三类书则为现代书。“新编书目与现代书因为紧扣时代,所以通常吸引的都是当时的听众,时过境迁,吸引力就会大大下降。”苏州市评弹团原副团长周明华告诉记者,建国后新编的书目,总体水平不高,“解放后的说书艺人,创作水平普遍下降,而且现在断头书特别多。”
据统计,目前在书场,传统书目仅占二成,大量在演在说的都是新编书。传统书目在书场中所占比例不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篇幅的限制。周明华告诉记者,因为现在一档书通常被限定于半个月内讲完,也就是说只能讲十五回,“优秀的长篇书目,动辄几十回,有的还有一百回,没有两三个月根本讲不完。”
也因此,现在的长篇越说越短,甚至成为“短长篇”,“演员往往只讲关子书,弄堂书能免则免。”关子书是长篇书目一系列悬念、期待发展的关节点,弄堂书则通常指与主题无关的“闲书”,但是最见滋味。看到长篇书目被腰斩被压缩,周明华感到遗憾,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一档书要拉住听众两三个月,不现实。
此外,近些年评弹界“重中篇、轻长篇”的失衡状态,似乎也一直在影响长篇书目的创作热情。
不过编委会表示,即便如此,《苏州评弹书目库》仍会考虑从建国后创演的长篇书目中,严格挑选出一部分流传时间比较长、艺术有特色且有影响力、有可能经过加工重新演出的书目,将其编入书目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