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艺术》创刊满40期,周良老电话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评弹学术研究的园地里,我还是一名刚刚及门的摸索者,周良老则是年高德劭、著作等身的老前辈。他矢志不渝,三十年如一日专事评弹研究,皓首穷经,成就卓著;便是这荦荦40本《评弹艺术》刊物,在全国戏曲、曲艺研究界亦是首屈一指,独树一帜的。不过,学术研究(尤其是评弹研究)毕竟是清苦寂寞的工作,周良先生也曾屡屡感叹于评弹研究界的冷清;我想,作为晚辈后学,老先生的稿约也并非全出于对我的错爱。
我接触苏州评弹的时间并不长,除了进书场听书,看评弹音像资料,我对评弹的知识积累几乎全得自于《评弹艺术》。我通读过40期中绝大部分文章,《评弹艺术》使我认识了王周士、俞秀山、毛菖佩、马如飞、朱寄庵、李文彬、杨月槎、王斌泉、夏莲生、周玉泉、蒋月泉、薛筱卿、徐云志、郭彬卿、徐丽仙、杨振言、范雪君、苏似荫、侯莉君……熟悉了王效松、钟士亮、叶声翔、唐再良、也是娥、蒋一飞、潘伯英、张鸿声、顾宏伯、曹汉昌、贾彩云、唐耿良、汪雄飞、杨震新……知道了何谓俞调、小阳调、祁调、侯调、马调、沈调、薛调、琴调、尤调、王月香调、薛小飞调、李仲康调、夏调、徐调、杨调、翔调、严调、丽调、蒋调、陈调……见识了平襟亚、陆澹庵、陈灵犀、陈范吾、关德栋、陈汝衡、赵景深、谭正璧、王朝闻诸学人的成就。我深感,《评弹艺术》是一座蕴涵丰厚的文化宝库,其价值与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评弹史话,有理论争鸣,有书目探讨,有资料汇集,有口述历史,有艺术批评……40册刊物既全景式地记录了苏州评弹数百年发展史,又生动见证了近30年来评弹艺术所经历的风雨波折。
我认为,这些文章中最富神采、最有价值的当属评弹艺术家口述或撰著的谈艺录,它们是最鲜活的评弹史料,最凝练的艺术精华。它们的作者都是应该载入史册的杰出评弹艺术家,他们或者是某一著名流派的创始人,或者是继承与发展流派的传承人,或者是某一经典书目的开山鼻祖,或者是改编、创新书目的探求者。他们在谈艺录中或回顾自己的学艺生涯,或缕述拜师承传的经历,或分析创新流派的体验,或讲解创作书目的心得……字里行间积淀了艺术家们毕生的阅历思索和细腻的艺术感悟,凝结了他们的辛酸血泪和精力才智。这些艺术家或已远逝,但是他们留下的艺术遗产却足以永存。我们切不可小视这些格式零散、言语朴素的谈艺录,其中不仅包含着艺术家们对评弹艺术的点滴心得,还包含着对中国传统艺术(戏曲、曲艺)的真知灼见,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曲艺自身具有源远流长、风姿卓绝的艺术传统。中国戏曲、曲艺的学术研究也自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批评传统。散淡闲适的对谈,空灵潇洒的评点甚至情思悠邈的忆往感旧等都是中国艺术批评常见的话语方式。《论语》是孔夫子的谈话录,其中包含了他对艺术(诗歌、音乐等)的见解;金圣叹是明代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点评、批注的方式出之,字字玑珠;《京剧谈往录》中刊集的是一组组回忆文章,却是研究京剧艺术者绕不过的参考书。《评弹艺术》中刊发的谈艺录等文章也大多采用上述形式,历史会证明,它们也将成为开展苏州评弹学术研究的必备资料。
《评弹艺术》已经出版了40期,这样的组稿、编辑、印发工作还将继续下去。最近,国家文化部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苏州评弹艺术家金丽生、邢晏芝名列其上。他们是当今评弹界艺术修养深厚,表演风格独特,享有广泛声誉的艺术家,他们在多年的表演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们的艺术人生跌宕起伏,充满坎坷;他们的艺术探索为古老的评弹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应该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访谈,并抓紧记录、整理、研究。其他如金声伯、杨乃珍、陈希安、王伯荫、王鹰、薛小飞、王月香等老艺术家,对他们的评弹生涯、艺术经验进行访谈、记录、总结与研究也时不我待。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朱栋霖教授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已先后完成了对金丽生、邢晏芝、邢晏春等三位艺术家的访谈工作。金丽生谈他的家庭环境,谈与李仲康先生的师徒情谊,谈“文革”中的遭遇,谈《杨乃武》,点点动情,处处感人;邢晏芝谈父亲邢瑞亭老先生,谈“晏芝调”的形成,谈如何塑造小白菜形象,谈评弹学校,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和教益;邢晏春谈徐云志、严雪亭的往事,谈修改《杨乃武》的甘苦,谈出国演出的轰动,谈与陈云同志的交往,谈改编金庸小说,谈保护苏州话等等,如一部《春秋》徐徐道来,余韵无穷。
我想,这些访谈录都应该陆续刊布,以飨同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