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曲调,美妙动听,流派纷呈,多少书迷津津乐道,堪称中国最美的声音。如今很多流派曲调,如蒋调、沈调、薛调,和早期传下的俞调、陈调、马调都已成了每个弹词演员必唱的基本曲调。发展到相当高度的弹唱艺术,再要在书坛上出现新的流派,极非易事。怎样才能称流派呢?据本人认识,流派即广泛流传在群众中别具一格、自成一派的曲调。它的流传不是靠个别权威封冕,也不靠个人自吹。之所以会被传唱的弹词流派,大致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独特的风格,即乐器声响就能听出什么曲调。二是弹词旋律,不是戏曲,更不是歌曲。三有感人的力量,不是哗众取宠的奇腔怪调。还有一个是附带条件,要有代表作。建国以来可有新的流派出现呢?不但有,而且很多。有朱雪琴调、徐丽仙调、尤惠秋调、徐天翔调、李仲康调、侯莉君调、王月香调、薛小飞调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和敬业精神向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感人故事,值得向热心的听众,特别是评弹的后辈介绍。为使评弹发展更蓬勃,流派出得更多,使我的生活更美好,敝人出于对弹词流派的关爱,尽管评话与词隔行如隔山,斗胆班门弄斧,向你们介绍我所熟悉的友—薛小飞和听众们喜爱的“小飞”调。
一、难忘相会
无论新老听众对薛小飞的唱都交口称赞。听着他那节奏明快、格调亲切、小腔多变、音乐味浓浓的曲调,仿佛仰卧在小快艇上,听着高低起伏的哗哗流水声,看着漫天云朵片片飞渡,象把自己融人大自然中那么心驰神往。这就是别具一格、行云流水的“小飞”调。 人们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小飞的唱何止十年、二十年功„„。早在五十年前,我刚离师杨振新,在苏州接驾桥“齐园”书场会书演出,下台见到一个生着一对大眼睛的孩子迎面走来,对我友好地一笑。当我走到休息处时,忽听全场一声哄笑,原来就是这个“孩子”已在台上就坐,抱起琵琶,姿态端正(那时才发现他穿的是长袍马褂),那种充满自信的“先生”架势,难怪听众(包括我)好奇地笑出声。坐在他上手的是他启蒙先生朱霞飞,先生介绍说:“他叫薛小飞,不是薛筱卿的儿子,是我的徒儿,希望他从小就飞起来,所以叫他‘小飞’,今天来唱一回《方卿见娘》,他起小方卿,我起娘,现在开始他是我儿子了„„”,当时他的说表还带有家乡常熟腔,可是已很老练,特别是响亮的童声,高唱正宗的“薛调”,一声“未见娘亲已断肠„„”台下哗然。下来每唱一句,听众一片赞赏,都称他为“神童”。隔了一年,又出现了一位“玉女”,那就是他的老搭档——邵小华。他们初次合作在苏州小公园“静园”书场,那是还未满师的试演。上台第一句,“我们二人拼起来是26岁”,即引起哄堂大笑,说的是《借红灯》,唱的是带有稚气的“蒋调”,听众们欣赏着那一对聪敏纯真的小双档演员,预言他们一定会响五十年后,2001年,他们在小公园“开明”剧院演出,拼起来已经是一百二十六岁的老双档了。但台风还是那么清纯洒脱、朝气勃勃,只是他们的唱功已形成风格,那醇厚的韵味象百年陈酒,陶醉了姑苏的父老兄弟姐妹们。
二、三个要诀
上述情景,转眼已半个世纪,记忆犹新。我和他无数次相会,无法一一详述。小飞的唱腔,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会“不断变化”,除了他天资聪敏,还有三个走向成功之路的“要诀”。一是,好学。他模仿性特强,•这很重要,因为独创都要从模仿开始,不模仿,独创就无根无源。他对感兴趣的各种曲调,一学就会,过耳不忘。这对他创造’“小飞调”,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善用。这比“好学”进一步,他把学来的唱腔,根据自己的条件,有取舍地溶人自己的曲调中去。例如他发现自己的嗓音不宜唱“蒋调”、 “薛调”。即使他常唱“沈调”,•也不照搬。因当时沈老先生嗓音沙哑,不拖长腔,他借鉴了周云瑞、侯九霞、李念安对“沈调”有发展的唱腔,又吸收了郭彬卿有变化的“薛调”,再根据自己的嗓音,琢磨自己的唱腔。三是,求新。他在十五岁时唱腔就很别致,对老腔老调不感兴趣,虽然小小年纪,还没有独创一派的想法,但追求的是唱得新些、糯些,味道浓些。尽管听众对他的唱反应热烈,可他从不满足,下台经常轻哼细吟,努力使自己的唱在新、糯上发展再发展。
三、严父教诲
客观原因也在促使他少小努力。他在十五岁时,就一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小飞的父亲,是一位正直厚道的人,对儿子要求甚严。小飞的一手好书法就是被父亲“逼”出来的。爱看书,读诗词,考究典故也是受其父影响。他父还一个老听客,对很多评弹名家的评价,很有见地。十分钦佩夏荷生、凌文君、黄异庵等人的艺术才华,要求小飞把前辈的成就作努力方向,并教子要诚恳待人,交友不能得新忘旧。小飞求艺执着,为人谨慎,与严父之教诲分不开。
四、不算弯路
小飞从小学唱<珍珠塔)(以下简称“珍”),还未满师,就遇到“斩尾巴’运动。传统书一律停演,出现了不少二类书,小飞先说《梁祝》、《彩凤双飞》,后来又说《火烧百花台》、《秦香莲》《何文秀》、《画皮》等。几年时间一直忙于应付书目更换,怎能对唱词进行曲调的探索?当然,多说几部书,对发展艺术路子、习练应变能力,锻炼说表也有好处。算是走了一段不算弯路的弯路。后来他从评弹第五组加入常熟团,拜名家魏含英为师,重说《珍》,在学书的同时从“魏调”中吸取营养,人说书,书育唱,良种人土壤,气温适阳光,培育出的花朵必然更芬芳。
五、坎坷之路
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坎坷的经历能磨练人的意志,考验敬业精神。那时候“反对白专道路”之声,不绝于耳,抓文艺的干部也左右为难。对有成就的青年表扬鼓励慎之又慎。有一位干部听了小飞演唱,忍不住赞扬几句,竟遇到纷纷非议。好像这就是鼓吹“白专道路”。这种做法到“文革”中,发展到顶峰。竟要把这个文质彬彬唱《珍》的人,“跳造反舞”。看着他呆手呆脚跳的样子,既可笑又可怜。后来干脆没有资格呆在评弹团,通过“斗批改”,转业去灯泡厂劳动。听众没有忘记他,有时“借”出去演唱创新短篇,消息立即不胫而走,争相欣赏,热情鼓励。
六、新的旋律
经过生活的磨炼,小飞的唱很自然地克服了少年时带来的那种稚气,趋向稳健而更有内涵。当然这不是说流派一定要经历坎坷生活的磨炼。现在评弹团里的青年们逢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出了成绩,领导立即加以肯定,帮助总结,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电台、电视播放和媒体介绍并驾齐驱,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新的流派就指望我们新的一代。那么“小飞调”是何时形成的呢?1996年出版的《苏州评弹文化字典》上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但是在当时,已经进入六十年代了,“小飞调”还没有得到认可。都说他继承了“魏调”,“学得像”、“学得好”,对他的发展和创造没有足够的注意。六十年代初,演出的流派曲调专场,报幕员介绍总是“请听魏调”,小飞本人也默认。为什么呢?如果一争,从客观上来看,岂非成了追名逐利的“白专道路”。从他主观上来说,是对魏老师的感恩。因为魏调帮他解决了形成小飞调的难题——旋律。这个问题对流派的发展形成真是至关重要。为什么很多同行致心弹词,一生奋斗,虽然出了名,可就是唱不出个人流派风格。因为唱腔仍是模仿前人,只是小腔有所变化,,没有突破旋律,风格基本上未变。恕我直言,徐云志老先生创造“徐调”,徒孙成群,名家辈出,都唱得声情并茂。但都没有离开“徐调”的旋律。唯有严雪亭改唱《杨乃武》,吸收“徐调”,融人“小阳调”,从书情内容出发,突破旋律,唱出了别具一格的“严调”,成了大名鼎鼎的“弹词皇帝”。 我们再看小飞的发展,过去他以“沈调”为主旋律,融人“蒋调”和其他一些唱腔。由于书目不断更换,一直停留在“花腔马调”的水平上。说了才子书《珍》以后,向他提供了这么好的本子和唱词——生动、合理、规范,又符合他的艺术路子,真是如鱼得水。而“魏调”又接近“马调”,比“马调”的节奏感更强,使他仿佛找到了方向,朝着“魏调”这个“路标”大步前进。但他并不满足停留在“魏调”的旋律上,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年龄、嗓音、性格、感受、时代的节奏和他敏捷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以及过去演出累积的演唱经验,把吸收的“魏调”精华,纳人自己发展的孰道。加快了“魏调”节奏,把“慢四步”发展为“快四步”。又提高了音量,把低音唱中音,又从唱本内容出发设计小腔,这样持之以恒就唱出了他的旋律。
七、“三无三有”
“小飞调”的特点是什么?简而言之是“三无三有”。“三无”:即每一句唱没有一个含糊不清的字,没有一个不协调的腔,没有一个脱板的节拍。“三有”:就是有激情、有韵味、有特色。那“三无”是“共性”,唱功较好的演员都能做到。“三有”,因为流派中有抒情为主的(如“徐调”),也有用激情取胜的(如“张调”),也有抒情和激情交替运用的(如“蒋调”),小飞演唱的《珍》以爱情为主线,题材决定唱法以抒情为主。他的代表作“妆台报喜”,那兴高采烈的小婢,用“七十二个他”告诉小姐,你的“小官人”已经来到,就是要激小姐自己讲出“他”——方卿的名字,那格调轻松,叠句起伏的旋律唱出了采萍天真聪敏、俏皮热情的性格,十分抒情。而“打三不孝”就不同,方母要纠正儿子“羞姑”的错误,严词怒斥方卿,一口气数十句酣畅淋漓,充满激情,表现了贤母的宽大胸怀,这不是用抒情能胜任的。在现代题材《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的开篇中,他激情的唱法有了升华,雷锋在风雨中把雨衣披到大嫂肩上,并接了包袱,抱过孩子,下面二句充满激情的唱像京剧的跺板那样,把年青战士的爱民热情表现得非常充分。激情,不一定以提高音量才可表达,小飞音量并不高,那种深沉的感情同样能表达质朴的农村大娘对人民战土的满腔热诚,从而把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那种柔中带刚的激情正是“小飞调”的独到之处。没有韵味的唱不能吸引听众更不能成为流派,这个“味”从哪里来?靠“异想天开”“自吹自擂”都设计不出好唱腔,更唱不出韵味。必须从唱词内容出发,又要以字准腔圆为基本条件。流派的唱腔更需要与自己的旋律协调,这样“味”才浓。小飞的唱如前所述,明快如行云流水,韵味如陈酒香浓,他每句每字都付出辛勤的劳动。 “小飞调”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快速”。有人分析唱《珍》的演员,调子的速度为何都以较快的“马调”为基调,而从未有人用“蒋调”来唱《珍》。因为这部书的情节需要反复叙述,慢吞吞唱听众要厌烦,必须用加快速度来暗示听众。唱《珍》的后代对“以快取胜”的意图心领神会,速度越唱越快。传到小飞,时代生活的节奏更快了,因此他的弹唱也加快了“速度”。
八、闪光时刻
建国以来的流派, “小飞调”的形成虽早, “上榜”最迟,是晚开的花朵。为什么呢?“文革”的冲击是主要原因。在评弹界中,由于各种因素夭折了很多可以形成的流派。有的没有机遇,有的中途改行,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仅掌握一些“卖调”没有创造主旋律。也有的是唱腔与某些流派近似,没有被人们注意等等。这里得出一个经验,不是个人行为,关系到评弹事业的繁荣,应像花朵一样,靠众人关心、爱护、培养。在“文革”前的一、二年中,曾得评校青年的喜爱,纷纷效仿,悄悄称作“小飞调”,可是形势变化,那一次比“斩尾巴”运动更甚,强调要“十三年”题材,把“帝皇将相才子佳人”通通赶下台,小飞停《珍》改唱《追踪》。当“文革”一来,“小飞调”也就烟消云散,我们称他为“漏掉的流派”。1982年他因病停演,后来负责光裕书场工作,听众们时常打听问讯“小飞怎么啦?”“为什么不出来唱?”连海外友人也在牵挂。其实他没有忘记听众,没有放下三弦,没有停下他奋斗半生的唱腔——“小飞调”——与他志趣紧紧联在一起的曲调。 闪光的时刻终于来到了。1987年评弹艺术节,那是改革开放后一次难得的盛会,不但轰动了苏州城,周边城市、各方友人都来欣赏、助兴。闭幕式的流派曲调欣赏会上,达到了高潮,节目主持人正式报出“小飞调”“„„由薛小飞演唱„„”,全场顿时哗然,听众们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声音,突然久别重逢;喜出望外。那一晚他唱的是“方卿见姑”,唱腔更圆熟,速度更明快,韵味更浓厚。听众们沉醉在他优美的旋律之中。正是:行云流水小飞韵,数十年功一夜成,岁月无情案白发,秋枫陈酒夕阳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