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作为吴地的经典艺术门类,在上海已经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发展史。但是近年和其他戏曲一样面临着人才流失,史料流失,观众流失等问题,如何从辉煌历史中发掘评弹未来发展的力量,这成为上海文化界热议的焦点。所以当昨天市政协会议中一份关于建立“上海评弹艺术博物馆”的提案一出现,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提案人之一、市政协委员、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了相关细节。

为何建:

评弹史料流失严重,评弹正在远去

评弹虽起源于苏州,却发展于上海,并且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在上海。用吴孝明的话说,评弹几乎所有的流派都可以在上海找到,甚至有十几个流派是诞生在上海的。评弹辉煌时,整座城市书场遍布,电台里吴音袅袅,很多人都把听一回书作为每日必有的消遣项目。

但随着现代生活的开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评弹这种听一个故事要两三个月的艺术形式,渐渐被人们放逐出自己的生活。观众流失,并且严重老化。除了乡音书苑等几家有政府资金扶持的书场外,上海城区的书场几乎全部倒闭。最让人揪心的是,老艺人正在凋零。仅2013年,上海评弹团就失去了弹词名家张振华和严调名家胡国梁等数位评弹表演艺术家。

艺术家的离去,书场的关门,和观众的流失,意味着评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给这座城市留下的记忆正在变得暗淡。而这可能的结果是,上海的海派文化将变得不完整,上海将失去其特有气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吴孝明告诉青年报记者,这几年上海文化界已经开始抢救留存一些评弹史料,包括出版了为蒋月泉、徐丽仙、朱慧珍和周云瑞等4位已故评弹表演艺术家撰写的传记。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

要传承和发扬评弹艺术,起码要先记住它、留住它。正如这份名为《留住海派风韵,筹建上海评弹博物馆》的提案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定要记住它,留住它,记录它,再现它,筹办‘上海评弹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于此。据了解,现在剧场建设如火如荼,到处都有大剧院,而博物馆的总量倒是难以够数,如此筹建‘上海评弹艺术博物馆’又多了一个理由。”

怎么建:

提议将百年书场改建成博物馆

吴孝明对记者透露,建“上海评弹艺术博物馆”,陈列内容并不是一个难点。上海评弹团和一些区县评弹艺术机构,还收藏了不少评弹艺术的史料。而且一些老艺术家和一些老听客还在,他们手上也藏有不少评弹文物。一旦博物馆建成,只要将这些史料以一个学术体系陈列,就可以做成令人难忘的展览。

建这个评弹博物馆的难点在于场所。吴孝明所执掌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有数家艺术院团。著名的上海评弹团就是这些院团之一。吴孝明说,既然传承和发展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已是当务之急,那建立“上海评弹艺术博物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上,而必须落实去做。在场所尚无定论的时候,吴孝明透露,拟腾出上海评弹团南京西路860弄1号团职小楼的一层,作为博物馆的临时场所。

但是即便是一层,也就只有几百平方米,如此局促的空间显然无法容纳评弹在上海一百五六十年发展的辉煌历史。所以还是要争取独立的场所。吴孝明告诉记者,现在有两个方案。其一是请求文化主管部门寻找提供适当、方便的地址作为馆址。但上海的文化场所资源有限,而建设一座新的场所又必定需要财政大量资金的支持,这肯定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黄浦区著名的百年书场“雅庐书场”被拆了之后原地建起高楼,房地产商将其中一层辟出作为书场的新址,吴孝明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建议有关方面将新书场和“上海评弹艺术博物馆”建设合并考虑。这个倒是目前比较可行的。

当然,即便场所确定,还需要有关部门明确博物馆的属性(是附属于上海评弹团,作统一管理,还是作为独立核算单位,自行单独经营管理),并明确博物馆人员编制。也还需要有关部门落实专项金费,以保证此项目正常运作。这个过程依然会有曲折,需要克服的困难还不少,要解决的环节还很多。这仍需要文化界人士大力奔走呼吁,为留下海派文化的一支根脉而努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