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创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的光裕社评弹行会组织为评弹行会组织中历史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团。前身为光裕公所,1912年更名。光裕社供奉三皇祖师吴泰伯神像,每年正月廿四(生日),十月初八(忌日)举行纪念祖师仪式。

2006年6月,苏州评弹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位于曲艺类榜首。它的起源地就是现在:观前地区宫巷第一天门8号苏州市评弹团团部(南门),其北门是珍珠弄5号。古朴的砖雕门楼“光前裕后”是书法名家吴昌硕的手迹。门楼上端高挂一扁,四个涂金大字:“光裕书厅”落款:陈云(评弹老听客,原中共中央副主席)。

入门大厅中央:苏州评弹,中国一绝。为胡乔木所题。内有欣赏评弹艺术的光裕书厅,有170座位,每天下午1点30分演出长篇评弹书目;晚上古色古乡的二楼贵宾厅可以品茶点唱评弹。

其内有一小园,中间一座石幢刻有:纪念光裕一百五十周。其落款日期:民国二十六年。上面有近六十篇文稿,是当时社会名流所撰写。
二楼有走马堂楼回廊,其墙壁保留自清同治、光绪、宣统、民国遗留的石碑记载着苏州评弹光裕社的兴衰。

苏州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自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楼;妙拨弦丝擅说书,擅演俚词弹脱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清嘉庆、道光年间光裕涌现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姚士章等名家。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400余年至今不衰。

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一百年来一史臣,凭君哀乐转伤神。高宗南渡无消息,唯见流传说史人。——明·王献臣题。”在苏州城乡大小书场曾挂“敬亭遗风”扁额。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清代初年,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嘉庆时(1796--1820年),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多人,而未入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弹词艺人从陈(陈遇乾)俞(俞秀山)马(马如飞)三大流派唱腔基础上有所创新:魏钰卿的[魏调],杨筱亭、杨仁麟父子的[小杨调],夏荷生的[夏调],周玉泉的[周调],徐云志的[徐调],祁莲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薛筱卿的[薛调],张鉴庭的[张调]达二十多种流派纷呈。

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缘》《描金凤》《白蛇传》等60多部,新编历史题材《四进士》《梅花梦》70多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

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源渊流长。光前裕后,生生不息。《姑苏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