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主办的“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之二十四《老书新说<珍珠塔>》,如期举办,担纲本次主讲的是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赵开生先生。唐力行教授主持讲座,该校评弹研究室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赵先生1936年出生于常熟,14岁师从弹词名家周云瑞先生习艺,第二年与饶一尘先生拼档说唱《珍珠塔》《秦香莲》《陈圆圆》等书目。1959年,赵先生加入上海长征评弹团,当时他根据小说《青春之歌》改编为同名弹词,与石文磊拼档演出,广受欢迎。1960年,赵先生加入上海评弹团。赵先生曾先后参加过《红梅赞》《青春之歌》《战地之花》《春草闯堂》《三斩杨虎》等中篇的演出,也曾与黄异庵等人拼档说过其他多部长篇,积累了丰富的书台经验。50年代末,赵先生与评弹界青年演员一起尝试用弹词曲调谱唱毛泽东诗词,他所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尤为成功,传遍大江南北有力推动了传统弹词的创新和评弹艺术的推广。
赵先生讲述了对《珍珠塔》这部优秀传统书目的理解,以及他所做出的改革与创新。长篇弹词《珍珠塔》是苏州弹词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书目,有“小书之王”之称,历代名家辈出,且经马春帆、马如飞等人增饰,具有较高的文学色彩。但《珍珠塔》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革的部分,陈云同志就曾多次关心《珍珠塔》的整理工作,他说过:“全国解放已经十年了,如果再过十年,还是老样的《珍珠塔》,我们是不光彩的。”老首长也曾多次对赵先生提出《珍珠塔》有不合理之处,希望他能继续整理。遵循老首长的教诲,他仔细推敲存在的问题并认真研究改进的方式。赵先生分别就《珍珠塔》的主题、故事结构、人物形象、说唱特点等加以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认为《珍珠塔》的故事结构过于简单化,多采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模糊,且同一人物在整个脚本中的呈现前后不一。
如何进行《珍珠塔》的改革与创新呢?赵先生认为要说好《珍珠塔》离不开十个字“说、噱、弹、唱、演、理、味、趣、细、技”,要通过评弹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评弹的艺术特色。而就整个故事的改进方面,他采用“偷天换日”的方法,保留原来的“回目”,将故事的内容加以改动。赵先生对《珍珠塔》中的“说”与“唱”有较大改动,在说表部分有时使用第三人称,以说书人的口吻尽快把书情、书路交代清楚;如果用第一人称,难免要起脚色、用韵白,显得拖沓。在说唱《珍珠塔》的过程中,赵先生注重“情”的表达,强调以“心”换“情”,他往往将自己的感情经历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使得故事的感情流露更真挚切合。此外,赵先生认为故事的完整性离不开小人物的衬托,因此抓住每个小人物的特征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故事中的众多丫头、老佛婆,赵先生都给予不同的表现方式以更加生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赵先生所说的《珍珠塔》之所以受听众喜爱就在于他对其中故事情节与人物的仔细琢磨与思考、改革与创新。正如唐教授所讲,赵先生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的情况下,勇于对经典曲目进行创新,从书情、书理出发,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故事情节来抓住听众。现在,赵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一方面关心年轻评弹演员的艺术进步,经常活跃上海评弹团的台前幕后;另一方面也正努力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说唱了一辈子的《珍珠塔》记录下来,他这种对艺术执着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应邀参加讲座的彭本乐先生提出,《珍珠塔》“反势利”的主题还需要商榷。彭先生认为这部优秀的长篇应该是以“义”为主题,如陈琏、陈翠娥、采萍、王本等人身上都有“义”的体现。此外,赵先生还回答了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报告会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
唐力行教授主持讲座
赵先生与该校评弹研究室全体成员合影
赵先生在作报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