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一曲《长生殿》——杨振雄坎坷又光彩的一生
(一)
杨振雄出身于评弹世家,父亲杨斌奎是知名的弹词前辈,擅说《大红袍》《描金凤》,按理杨振雄家学渊源,说书糊口是没问题的。但一位评弹艺人要立足书坛,唱红唱响,除了自身练就“说噱弹唱”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有一部适合自已的长篇书目,这样才能成为名家。上世纪四十年代,才二十多岁的杨振雄洁身自好,不愿流俗,与生俱来一种清脱与孤高的个性。正当时却因身体不适又倒嗓,需要休息养嗓后才能重返书坛。现实的无情,说书的风霜,性格的刚强支撑着杨振雄去自我奋斗,闯一条自已的路,说一部自己的书,成为书坛一家。杨振雄决定选材《长生殿》 来创作一部新书目,走出自己更广阔的艺术道路。
杨振雄在养病的四、五年中,除了休息,一头扎进了图书馆,翻阅寻觅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史料、传说、乃至野史等等,他决心以“李杨的悲剧” 写一部长篇弹词《长生殿》,通过其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唐朝的盛衰过程。
杨振雄他的创作立意区别于当时盛行的“才子佳人俗套故事”,堪称书坛新书。他带着这部新书闯荡穷乡僻村,反复磨炼,历尽坎坷,尝尽书坛艰辛。可谓十年磨剑, 当他自我感觉尚可,才返回上海大都市, 终于一朝露面,技惊书坛群芳。
以新的说法、新的唱腔(杨调就是在《长生殿》书中结合书中人物思想感情、特定书情、融合自己的个性与技巧,自然形成了抑扬顿挫、深沉委婉的演唱风格,后称之为杨调)、新的立意,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评弹听众,从此一炮打红,名声鹊起。人总是喜新厌旧的,新书犹胜。不!这仅仅是引起轰动原因之一,究其常演不衰的实质,杨振雄所弹唱的《长生殿》极其典雅,相当书倦气,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这就是杨振雄的艺术特征,别具的杨派艺术风格。
喜与艺人交友,杨振雄曾与梅兰芳、盖叫天、俞振飞等都有交往,又跟资深的昆曲名票徐凌云学习昆曲,评弹听众可以感觉到杨振雄在说书中无时不散发着阵阵昆韵。杨振雄说书极具书卷气,格调风雅,自然与他个性和兴趣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创演《长生殿》,奠定了超群脱俗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他的杨派书艺术和杨调唱腔。
杨振雄书艺赢得了文化知识界层面听众的青睐,遇上了不少高雅知音。就在其中书台下有一位气质不凡、一看颇有文化素养的女听客,订了专座每天都来,看来她对杨振雄的艺术很欣赏,其实她对这部《长生殿》情有独钟,并有许多想法与建议。一天她听完书去后台找杨振雄,俩人相见似曾相识,她一吐为快,吐露了自已多日来听书的感受,欣赏这部长篇的文学性,及其立意与创新,特别为此书的完善性、合理性谈出了很多金点子。这一下杨振雄惊叹了,很多想法正是自己苦思冥想而缺少的点睛之笔,正好为他所用,奇女子也!正是伯牙遇子期,至此杨振雄如虎添翼,在创作上遇上了锦上添花的好帮手。
这女子姓名沈忆萍,籍贯吴江平望,特别喜爱旧文学、诗词和弹词。早年受革命影响参加中共地下党革命工作,后因健康原因在沪休息,这段时机正好有机会去书场听到了杨振雄的《长生殿》。自从他俩相识后,你来我往,无时不刻地谈论《长生殿》的修改,从只有唱词的《长生殿》到不断完善有文字手稿的《长生殿》,倾注了杨振雄和沈忆萍难言的心血。无数天的熬夜,写字台边的绞尽脑汁;面对面的争论,到面对面的微笑,他们尝尽了创作的寂莫与甘苦;没有追求繁华上海的灯红酒绿,只有在书房在书场才有他俩的身影;终于也有了他俩的胜利,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了弹词《长生殿》的演出手稿,这也是杨振雄和沈忆萍刻骨相印、铭心难忘的结晶。同时他俩从知音结为红颜知已。之后,杨沈两人合作改编了长篇弹词《武松》、中篇弹词《王佐断臂》,最后沈忆萍又为长篇书目《西厢》改编和《长生殿》的再整理奉献了她毕生的精力。可以说杨振雄创作的成功,有这位才女的一半功劳。
可惜这位才女未能看到《长生殿》话本的正式出版,于 1981 年离开人间,告别了杨振雄与《长生殿》。在评弹史上,沈忆萍是一位不被人们关心甚至遗忘的女性人物,不啻为沧海遗珠。
(二)
《长生殿》是杨振雄的成名作,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终生之大爱。连国画大师朱屺瞻、应野平、宋文治和昆曲大师俞振飞都十分欣赏,赞不绝口,广大评弹听众更喜欢倍之。由于种种原因《长生殿》一度中辍,未能充分展示其全貌,仅能听到的有《絮阁争宠》《咸阳献饭》《番书》,以及《定情》《埋玉》等折子选回。1989年在纪念杨振雄书坛生涯六十周年时,杨振雄演出了其得意之作《太白醉吟》,在各方的支持下激起了他出版《长生殿》的强烈愿望,随之却引来了他晚年最为悲痛的伤心之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振雄生了一场病,面容憔悴,精神萎靡。这是为何呢?可以浼,在艺术上杨振雄是一代成功的艺术家,而在生活和婚姻中他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失败者。
事由还得从他的《长生殿》说起,为了重整话本《长生殿》,杨振雄常年伏案,岂知积劳成疾,突然中风,半身不遂。更不料祸不单行,为之《长生殿》,为之他所珍藏的名人书画及折扇,引起了轩然大波,惹上一场家庭婚姻财产纠纷“杨振雄的伤心官司”。前妻告前夫婚姻财产,杨振雄成被告;父亲告儿子抢夺《长生殿》原稿四十页,成原告,对薄公堂。两桩案子搞得沸沸扬扬,惊动上海滩各大媒体,追踪报道。
尽管社会舆论倾向同情一位评弹艺术界的名人,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杨振雄以败诉告终。这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杨振雄的伤心官司”,给原本患脑溢血还未病愈的杨振雄重重一棒,雪上加霜。至于广大的评弹听众都为杨老先生担忧、婉惜、同情,他本人也痛苦地一声叹息:“一生艺术,半世入讼”。说了一辈子的爱情悲剧故事,倒头来自己却成了现实版的的悲哀人物。
(三)
1996年秋天,杨振言从艺六十周年的纪念专场在上海商城剧院演出。欣闻这一艺术盛会广大评弹观众特别是哪些“杨迷们”从江苏、浙江,乃至海内外赶到上海要亲眼目睹久不露面的杨氏昆仲,现场书迷们高兴地看到了喜庆场面,一来祝贺振言先生从艺六十大庆,二来看看两位杨先生身体如何。杨振雄为祝贺胞弟艺术盛会,抱病登台与邢晏芝、庄凤珠合说《长生殿·絮阁 》,再现《长生殿》夺目光彩。当杨振雄出场时,全场振奋,楼下的观众沸腾了,楼上的观众也恨不得可以飞下来了却心头之爱,掌声、呼声难以平息,场面十分壮观。当七十六高龄体弱多病的杨振雄走上舞台时,众人站立以示敬意,眼前一亮,并非一位病人、老人,鬓发虽白的杨振雄却是精神百倍,还是那样风流倜倘,气质不凡。
“老听众好!我牵记大家。”话未断音会场掌声雷同,书迷们含着同情的泪水,喉咙口有点咽泣,杨老师倷好…… 场子里充塞着知音相连的浓浓情感。“大诗人李白……”杨振雄一开口顿然一片寂静,台上艺术家妙语联珠,珠落玉盘,光彩照人。台下观众是全神贯注,啧啧赞叹,观众们都向杨振雄投向了崇拜、关心、爱意、同情那么深遂的眼神,足见杨派艺术和他的《长生殿》在评弹书迷中的深远影响。这一次演出也是杨振雄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公演。
1998年春天,在上海图书馆召开的评弹研讨会上,杨振雄与会跟大家见面了,那天他身穿红色西服,神彩飞扬,显得格外精神,特别高兴,因为《长生殿》话本终于出版了,他总算完成了心愿,与会者都有幸获得这一宝贝,纷纷向杨老师表示由衷的祝贺,激动忘我的杨振雄先生逐一为大家签字留念。
我也跟振雄先生约好要与苏州电视观众见面,却不料于同年八月他匆匆走了,年亨七十八岁。
在短文结束之前引用著名评弹理论家吴宗锡在《长生殿》序言中的一段话:“一部《长生殿》,有人从中看到的是名,有人看到的是利,有人看到的是恩怨,有人看到的是意气;但对杨振雄来说,这是他热爱的艺术,他视艺术为生命,《长生殿》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篆刻大师陈巨来先生也以洪昇的名句“可怜一曲《长生殿》”,为振雄先生治印一方赠之,似乎刻印了杨振雄先生一生的写照:坎坷不平光彩夺目。
殷德泉撰稿于2014.7.21,发表于2014年7月27日《姑苏晚报》
杨振雄获金唱片奖
杨振雄演出照
杨振雄赠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