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泉和“應得錢”
——记殷德泉一份难忘的评弹情缘
殷德泉,从小喜欢苏州评弹艺术,他从普通评弹的爱好者起步,痴迷多年,升格成为苏州评弹艺术的收藏家。当《苏州电视书场》栏目创办起始,他又跨界成为该栏目的创办者,历任制片人、编导多年,引领二十年,成为江浙沪地区开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获奖最多的吴方言电视评弹节目,他就是《苏州电视书场》的导演殷德泉。
烟波江南,风雅姑苏,园林如画,风景宜人,身着旗袍的水乡女子轻举油纸伞,袅娜地走进悠长的雨巷……好一幅江南风情画,定格了美景、美人,如果要让这幅画活色生香起来,只需配上“美声”,一段缠绵悱恻的评弹足矣。
的确,发源于苏州的评弹就像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渗入了江南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午后,人们在茶馆里边泡茶聊天,边听台上的说书先生指点江山,儿女情长;月下,全家团聚一堂,轻罗小扇扑流萤,收音机里传来的叮咚之声,点头品味,或让人笑声连连,忍俊不禁。可以说,评弹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江南人家的精神生活。殷德泉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老资格的小听客
作为地道的苏州人,殷德泉从小就被评弹所深深入吸引,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州,还是茶楼书场毗邻,十多岁的他,休息天的下午经常会带着弟弟手搀手来到家附近的书场来听下午场。场内喷香的小吃诱惑着小弟兄俩人,那书台上说书先生的那抑扬顿挫的说唱声,更吸引得他们迈不开步了。在当年这个小康之家里,收音机是童年的殷德泉接触评弹的第一位老师,醒目折扇,道不尽江湖侠客的金戈铁马,琵琶声声,唱不完花旦小生的儿女情长。甚至每天午间,他都踩着评弹铮铮的节拍匆匆赶向学校,周日休假,他又早早地“霸占”了书场里的“状元台”,成为了老资格的“小听客”,天长日久,他越发地琢磨出味道来了。
醉心痴迷的收藏家
光阴流转,评弹伴随着殷德泉一起成长,并逐渐把他从喜爱坠入了痴迷而不可自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评弹市场逐渐复苏,书场重现了火爆,有时甚至出现了名家演出一票难求的场面。殷德泉就像暗恋心仪的女神一样,他在欣赏评弹的过程中,逐渐有意识地开始收集有关评弹的一切:电台的录音、演员的照片、道具、与同好交换的资料,书刊、报纸、节目单,到后来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剧场、书场的实况录音、录像等等,还有十分珍贵的“文革”中幸存的老唱片等等,滴水成河,聚沙成塔,逐步进入了他的个人收藏的高峰时期。这些收藏加深他和评弹界的方方面面的交往,从知音成朋友,亦师亦友,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有一次上海电台的《广播书场》在播放蒋月泉、朱慧珍弹唱的长篇弹词《白蛇》,这么经典的书目又是两位大师的演出,岂容错过。可是它的首播是在晚上七点,电波干扰相当之大,为了精准无误地能录到清晰的音质,他毅然决定每天守候在早上五时三十分时段,来录下重播的节目。当时正好是数九寒天,他就坚持日复一日,时时复时时,不巧有一天睡过头,晚半分钟起床,那回书缺了开头,真叫人可惜。为了弥补上这个缺憾,追求完美的他,硬是坚守了约五年,逮住机会重新补全,还它一个完整。就这样,当时他已收藏了评弹的各类音像资料数千小时,其中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评弹老演员的珍贵资料,有的甚至是孤本绝版。还有他的“镇馆之宝”:如他与评弹大师蒋月泉的通信、弹词名家杨振雄赠他的丹青墨宝、弹词名家杨振言、尤惠秋等所赠的未公开出版的绝版音响资料等。他把这些收藏品整齐摆放在书房,自题“知音阁”铭志,有书法家朋友题送扁额“藏珠听骊”彰显主题,形成了一个家庭式的评弹资料博物馆。他的收藏故事先后被《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全国许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他的名字及收藏也被收录入到《中国当代收藏家》》词典中。诚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殷德泉没有把这些珍藏束之高阁,相反他经常邀请同好者来到“知音阁”与之分享,举办评弹沙龙,鉴赏探讨,交流心得;他热心交友,许多同好与评弹爱好者乃至评弹演员都上门来求援,互探评弹艺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是“知音阁”里会知音,评弹沙龙添真情。在90年代初期,他连同其他爱好者,曾经在苏州、无锡、上海等地举办过大型评弹音像珍品欣赏会,并有许多著名评弹艺术家一起参加,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在殷德泉等人的创意下筹备成立了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他被选举为秘书长,后又当选为会长。他利用业余时间,探索对评弹艺术的鉴赏和理论研究,推广宣传。先后向苏州、常熟等到地的广播书场撰稿,成为广播书场的特约撰稿人,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弦声”,就意味着三弦上寄托着他的生命、他的美梦。当时作为业余策划和编辑的他,又怎么会想到,将来他也为会成为推广评弹的职业媒体人呢?
《苏州电视书场》的领军人
1994年,是殷德泉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拐点,他需要作出一个两难的抉择:到底是继续留在当时的医药公司驾轻就熟、从事他的医药工作,还是要甘冒风险,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电视台,开创前途未卜的职业媒体人的生涯呢?当时的苏州电视台,顺应民意,打算开办《苏州电视书场》,用来推广、宣传地方曲艺——苏州评弹,展示它的独特魅力,急需一位年富力强又熟悉评弹、人脉充沛的同志来担当主事者,几方面的推荐都指向了当时不惑之年的殷德泉身上。为了和心爱的评弹朝夕相处,他忍痛挥别了老单位领导的挽留,毅然坚决地踏进了电视台的大门,坐进了当时只有他一个人编制的栏目组办公室,从此,评弹对于殷德泉来说,不仅是消遣时的爱好,是爱好与工作的结合,更是他的生命,他会用一生来坚守的生命。
他从一开始的茫然懵懂:机位、光圈、构图、剪辑……,到成为独挡一面的电视人,其中的甜酸苦辣,唯有自知,这一切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人生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他与评弹第一次结合得密不可分,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体现它的传统之美、魅力所在,这一命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他,特别是电视台独有的生命线——收视率也缠绕着他,传统评弹的电视节目会有人看吗?在创办初期的半年里,他拿出浑身解数:请演员、录节目、拷资料、找赞助、挖点子……,终于在台领导的全方位支持下,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苏州电视书场》开办成功。那阶段,每天傍晚的六点半,弦索叮咚之声回荡在苏州老城区的上空,书迷朋友们从以前单纯的听觉享受,到如今的视听一体全方位的呵护,天天弦索奏新声,夜夜说噱陪知音,电视书场的风头一时无两,最高收视达到30%,平均也有15%左右,《苏州电视书场》成为了苏州地区开办最早的吴方言节目,每天四十天分钟节目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成为了本地除新闻节目以外的最长寿的节目。二十年、五千多期,一路走来,殷德泉历任《苏州电视书场》的责编、制片人,在他的主事下,《苏州电视书场》常办常新,规模逐步扩大。现如今已积累录制长篇评弹、专题、专辑、专场、演唱会、晚会、访谈等各种类型的评弹节目逾四千小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知识性、可看性,吻合了当代欣赏者日益俱新的文化审美需求。殷德泉和《苏州电视书场》栏目同仁一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将节目制作成了香喷喷的评弹大餐,并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套餐(将长篇书目连缀成系列);花色餐(在评弹节目中融入戏曲或其它文艺原素,反串演唱等),丰盛餐(节假日配合宣传举办的大型晚会或演唱会)和精品皮包(将优秀演员的经典作品拍成MV),此外,还有现场参与感极强的“评弹金曲大点播”、名家新秀的“演唱精品集锦”、大型互动型访谈节目……
这二十年的执着追求,他终于等来了花团锦簇,看到了灯彩佳话。《苏州电视书场》近年来屡获大奖,省级以上的就有三十项之多,花开墙外分外香。他导演的评弹MV《莺莺操琴》等,还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的好评:“苏州评弹用吴侬软语的吴方言叙事,搭配上诗情画意的演唱,就像苏州的小桥流水一样,柔美绚丽、相映生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歌中有诗,诗中有画,拍得既原汁原味,又富有创新”,成为了戏曲研究专业的学生必看教学片之一。从2008年的鼠年开始,殷德泉和他的创意策划团队又想出了新花头,举办起了春节电视评弹晚会,这就意味着将评弹这单一曲种搞成一台评弹综艺晚会,这能行吗?事实证明:观众朋友十分喜欢这种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评弹综艺晚会,它不以炫目的特技和大牌红星来取巧,取而代之的是评弹这一传统元素和注重表演并声腔的戏曲、旋律丰富的歌声与器乐、时尚的舞蹈、眼花缭乱的魔术、甚至是时装表演的等多种元素“混搭”化合,呈现了综艺化、时尚化,增强了欣赏性,扩大了观众面,也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评弹春晚连续五年,都获得全国春晚的大奖。
回顾以往,是妙不可言的评弹情缘和他缠缠绵绵,不离不弃,六十载的风风雨雨,始终一往情深,评弹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每个关键节点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童年的好伙伴,青葱岁月里的精神食粮,职业生涯里的最强支撑;他对评弹的情感从开始萌发兴趣、纯属个人爱好,逐渐发展到把它当成终生事业朝夕相对。正是凭着这份痴迷,殷德泉用尽全心,致力开掘新意,在喜获作品丰收的同时也成就了无比幸福体验和人生价值飞升,这就是个人兴趣和工作职业结合得完美,从而产生了对事业无比强憾的动力
殷德泉这个名字的在吴方言里谐音“应得钱”,可是他从事电视评弹工作这二十年来,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阵地。如果和他以前单位的同事在收入上相比,他“应得钱”少得太多太多,但在精神生活上,常有人羡慕他在忙碌的工作中还能悠闲地享受着個人爱好,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一切却是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的。
备注:
殷德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会长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资深导演
殷德泉与评弹泰斗蒋月泉
殷德泉客串演唱评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