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到天边,我还是苏州的女儿。我再怎么学习纯正的北京话,但血脉里的吴地情愫是不会消失的。
孙小云小传
艺名孙乙人。生长于苏州,1980年考入苏州市评弹学校,毕业后进入浙江省曲艺团,1988年担任浙江省通俗协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特招进入总政歌剧团。她取评弹之精华,巧妙结合于现代音乐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江南民谣”为中国乐坛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全国青歌赛上得到第三名,一下子就红了
晚报会客厅:孙老师好!在元宵节和情人节的那天,园区的那台“春到湖畔”的晚会上,你演唱了原创歌曲《园区之光》,大家都说唱得好,不但艺术处理好,演唱水准高,尤其是用情上打动人,听得出你是用心在唱。
孙小云:谢谢!回到家乡演唱,我当然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来的。你说的很对,我在处理《园区之光》这个作品上,感情处理是比较讲究的。今年是工业园区建立20周年,工业园区在金鸡湖畔月光码头广场上,以灯影园区、鱼尾狮塔等主题灯展诠释中新合作20周年的丰硕成果。活动是为在苏州或到苏州工作、旅游的国际友人打造一个春天的故事,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华人春节大型艺术节“春到河畔”遥相呼应。《园区之光》这个作品的歌词,不像传统描写苏州那样的纤巧明丽,而是大气磅礴,其中有叙事的成分,有点《春天的故事》那个作品中的感觉。但我想,再大气恢弘,总是在苏州大地上的大气恢弘,总离不开苏州温山软水的滋养,所以,我一方面将作品中现有的高亢和激情澎湃表现出来,同时,我也赋予了作品应有的深情,尤其是我这样一个走出去三十多年的歌手,我就在歌中找女儿对母亲倾诉的感觉。是的,这个作品讲述的也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不过不是南方深圳的故事,而是金鸡湖畔的苏州故事。找到这个感觉了,作品的演绎就水到渠成了。
晚报会客厅:是的,女儿对母亲的倾诉,这个角度太好了。这个作品,还真的非你莫属。你是苏州养育的女儿,苏州培养的歌唱家,三十多年再回到家乡,许多的感觉,不是外人能完全体会的。
孙小云:我苏州生,苏州长,苏州学艺,苏州登台,我自幼在吴侬软语的雅韵熏陶中一路走来。评弹学校毕业后,被浙江曲艺团招去。因受语言、地域等的局限,观众不多,发展受阻。我所在的评弹演出队也成了曲艺团的一个包袱,不得不用“按档承包”四个字抖落给人。我和搭档只能自己去“跑码头”开辟地盘,寻找生存的空隙,很长一段时间就在江、浙、沪一带的偏僻农村里转悠。当地老百姓只要花两毛五分钱就可以买一张门票,抱着茶壶听半天书。面对一眼就能数得清的听众,面对几个月开不出工资的难堪窘境,我和演出队的同事们深感前途渺茫。现在想起来,倒也心态平和,但当时是小姑娘,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真的是不容易。但也是好事,逼迫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由自己的改变带来环境的改变。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在全国青歌赛上得到第三名,一下子就红了,被总政歌剧团特招去,穿上军装,成了歌唱演员,与杨洪基、戴玉强等同台演出。团长是作曲家印青。舞台的确是大了,也频频上央视,还有为影视作品配歌等。但不管走到天边,我还是苏州的女儿。我再怎么学习纯正的北京话,但血脉里的吴地情愫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在外面闯荡世界,苏州也给了我很多优势,这种优势,有外形的,更有内在的,都让我受益终生。所以,回到故乡,回到几乎变化得陌生了的故乡,我有很多感恩的话,要对苏州说。古诗中有“未成曲调先有情”,非常适合我的心境。
在演唱中,我加进了不少评弹的元素,就像在唱开篇
晚报会客厅:听过你的《江南雾中雨》,很喜欢。它的曲作者就是你的老团长吧?
孙小云:对对对,是印青谱曲的。印青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曲家,我们非常熟悉的《走进新时代》《天路》《西部放歌》,对了,还有我们前面说到的《芦花》《永远跟你走》,都是他的作品。《江南雾中雨》是我原唱的,曾作为浙江台江南好节目的片首曲,并且获全国第五届MTV优秀作品奖,并被十六届金鹰奖提名。天津文化音像出版社所录到《卡拉至尊国语精选小影碟》中,在央视多次播放。这首歌不但作曲是大名家,词作者陈奎及的贡献也很大,是这个作品走向成功的先行者。词很美。没有这么好的词作为基础,作曲家也不会有灵感冲动。你看这词写得:江南雾中雨/轻轻落银纱/遮住荷花塘,绕着青山崖/染绿了小楼的红瓦/抽出了笆蕉的新芽/姑嫂熏茶水帘中/阿哥育秧斗笠下/江南雾中雨,织出春色一幅画/江南雾中雨,化做那小曲飘万家……江南雾中雨,顺风舞轻纱/摇着杏花雨,吹绿竹篱笆/燕子轻点着春水,鲤鱼追赶着流花/湿透千帆张新网,飞来白鹭和野鸭/江南雾中雨,织出春色一幅画/江南雾中雨,化做那小曲飘万家……不用唱,就轻轻地读两遍,味道就出来了。完全是一幅婉约的江南风情画。所以在演唱中,我加进了不少评弹的元素,就像在唱开篇。另外,拍MTV时,我就是穿着旗袍手抱琵琶,完全是评弹演员的形象出镜的。这个作品,也算是我对养育我的评弹的跪乳和反哺吧。
晚报会客厅:你是唱评弹出身的,评弹是曲艺,相对于其他的艺术门类,更讲究地域特色,更讲究说唱表演的融会贯通,感觉你的演唱中,充分发挥了评弹的养料。
孙小云:没错,我也是这样认为,并这样追求的。早在刚涉足歌坛时,我就是这样带着评弹的“胎记”在努力的。先是在浙江省获电视声乐大赛第二名,由此而代表浙江参加1988年的第三届全国青歌赛,获通俗唱法的第三名。我一直记得评委的当场打分中,朱逢博是给的我最高分。王昆和李双江也当众对我鼓励,认为我汲取曲艺的营养是对的,李双江老师说,你看你看,孙小云在运腔咬字上,特别有韵味,这就是根基。树要长大,没有根基是不行的。王昆老师说我唱得“上下都通了”,一定既能唱大歌,又能唱小调。
晚报会客厅:感觉《江南雾中雨》就有小调的味道。
孙小云:相对而言,我在元宵节的“春到湖畔”上唱的《园区之光》,就属于大歌范畴。
让所有到苏州的外地人,都趋之若鹜地奔评弹而来
晚报会客厅:你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腕了,而且,你又是一个懂得感谢母恩、报效桑梓的艺术家,你走出去看了那么多,回眸故园,你一定是有很多想法的,也一定是能为家乡做点什么的。你以为呢?
孙小云:是啊,我回来的这些日子,也见到了不少老师和同学,他们也是这样鼓励我的,说我退避三舍,反而看问题更清楚,更应该能给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点事。我心中也暗暗发誓,有这样的机会,我是非常乐意的。我就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事儿。且不论大小,只要是正能量的,大小都行,都乐意。前几天,我看到园区月光码头上一处很好的评弹书场给关掉了,我的心一痛。什么原因?观众不多,运转起来困难,市场决定存在,只有关门大吉。又是前几天,昆山一所国际学校的校长,邀请我去做客,谈到他们学校都是前来投资的外商子弟,他们学习文化,学习中国的国粹,能否让我去培养那里的孩子学习评弹,接近评弹。他说,评弹是苏州的名片,是“苏粹”,应该让这些外商的子弟认识并喜欢。我听了心中一暖。我当即表示,我愿意尽己所能,给他们提供服务。我们也学习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我们学习芭蕾舞;但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评弹吸引他们来接受,来学习。我还想,东北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在北京的舞台上火爆,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都有他们的身影,什么原因?就因为有了赵本山啊,还有,郭德纲的个人努力,也让传统的相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以为,苏州评弹是完全可以也应该走向全国的。
晚报会客厅:能否更具体谈谈?上海滑稽戏的王汝刚,还有周立波等都努力过,似乎不完全离开海派风格就还是不大灵光。
孙小云:苏州评弹与滑稽戏也不同。我没有丝毫贬低王汝刚的意思,也承认他的努力,但我觉得苏州评弹比起滑稽戏来,也是要高一个档次的,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东西。比如,评弹如果超越传统的两人庙中菩萨一样坐着说唱,加进更多表演上的视觉性元素,譬如漂亮女性加服饰美,旗袍,丝绸,油纸伞,款款漫步,还有书法绘画,不止是书法绘画的内容,还有书写绘画的形式,这些元素的添加,水乳交融,一定会大大拓展评弹的格局,让世界眼睛一亮。这样的的评弹,才真正是今日苏州的名片。
我知道,袁小良师兄近年为评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我觉得他更多的是在评弹内容的创作革新,而我,是在评弹外面上的包装整合。评弹真的需要有这么一个外面的包装整合。苏州是一座国际城市,来来往往懂文化的国际友人很多,他们到苏州,应该有一个让他们自己提出要看要欣赏要享受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包装整合后的评弹。要让所有到苏州的外地人,都趋之若鹜地奔评弹而来,将最优秀的创编人员表演人员整合起来,在一个非常适合的地点,形成文化产业。这样,苏州的这张文化名片就真的亮丽了。
我最想为苏州评弹做的,就是这个。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