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出了金刀削发,天波府抛别了年迈白发……”前不久记者来到恩施市崔家坝镇,在一阵震天锣鼓声后,皮影戏艺人郑明汉灵活操纵着手中木杆,将《杨家将》经典段落演绎得活灵活现,也吸引了记者对其一探究竟。
皮影戏是一种影术造型,具有“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特性。艺人们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的民俗唱腔唱述故事,同时配以丝弦锣鼓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崔家坝是施宜古道上的文化古镇,早在清朝中期就有民间艺人采用皮影的形式演唱灯戏和南剧。一直到解放前后,皮影戏仍是当地民间主要的艺术门类,成为一块闪亮的文化瑰宝。“文革”时期,皮影戏作为“四旧”而遭受灭顶之灾。上世纪80年代,崔家坝皮影戏在民间艺人郑家荣的带领下得以恢复。然而该戏班在1996年因各种原因被迫解散,它又一次陷入濒危状态。
2009年,时年87岁的郑家荣去世,把整套皮影道具和剧本都留给了从小跟其学习皮影戏表演的侄子郑明汉。郑明汉不甘心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他手里失传,与几位村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个皮影剧团,成为恩施市唯一一支能用皮影艺术表演南剧和灯戏的民间表演队。
2010年,州戏剧家协会主席何起群、民俗文化专家贺孝贵、恩施市文化馆原馆长黄应柏、恩施职院巴文化研究所谭庆虎教授等专家来到崔家坝,对这支皮影表演队进行了深入调查。专家们认为,崔家坝皮影不仅能表演多个传统剧目,也能根据现代题材自创节目。然而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该表演队以灯戏、南剧声腔为主表演节目,相比我州巴东等地的皮影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灯戏皮影”,对传承我州皮影艺术,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灯戏、南剧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明汉介绍,目前崔家坝皮影戏现存传统剧目40余钟,多为历史剧,如《杨家将》、《西游记》、《穆桂英招亲》、《全家福》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崔家坝皮影戏演出剧目离现代生活太遥远,面临着市场萎缩,欣赏皮影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少的窘境,这门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现实的考验。
谭庆虎教授认为,想要更长久的发展,崔家坝皮影文化也需要从自身作出调整和革新:一是要求郑明汉团队学习皮影戏表演器具的制作工艺,二是挖掘整理经典老唱本,三是可以请专家将唱腔制作成简谱,便于记录和传载。
恩施市文体局局长李拔权介绍,市文体局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正着手将其命名为“恩施灯戏皮影”,并将其列入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级申报州、省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将通过恩施市非遗传承中心邀请郑明汉团队前去讲演,不断发现和培育新人,使其后继有人,最终把“恩施灯戏皮影”做成全州的一个文化品牌。
郑明汉带领表演队排练皮影戏
爱心企业为皮影戏表演队捐赠服装
独具魅力的崔家坝皮影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