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皮影市场,传承优秀民间艺术,24年来每逢夏季,由辽宁省凌源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凌源之夏”皮影公演活动都会在当地城镇和乡村如期举行。这一公演活动的举办,不但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凌源皮影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也让影班的生意日渐红火,保护工作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月夜里的琴声灯影

急促紧凑的锣鼓点和着高亢激越的唱腔,飘荡在夏日的夜空下,在凌源市府广场附近的一处居民区,一场皮影戏正演得热闹。戏台下,观众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坐着自带的小板凳,认真且享受地欣赏着。凌源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李守申说:“今年的‘凌源之夏’艺术节将在7月22日开幕,届时将有4个皮影班子轮流公演,鉴于群众对于皮影戏的喜爱,目前一些皮影团已经开启了公演前的预热演出。”

“凌源之夏”群众文化艺术节是由凌源市委、市政府主办,凌源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市文联承办的大型文化惠民活动,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4届。皮影戏作为当地最接地气的民间艺术一直是艺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与其他演出相比,皮影公演的时间要更长一些,通常在一个月左右,由当地的影班轮流演出,每个班子平均演出10天左右。

虽说是预热演出,但演出质量也毫不含糊,白色的影幕后,演员们配合默契。影人、唱腔、锣鼓、四弦……所有的一切都跟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别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是专门负责播放字幕的。” 永兴皮影团的班主马金武说,“如今在城镇演出的影班一般都配有字幕机,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扩大市场。老观众听唱词没障碍,可如果没有字幕,年轻人就看不懂了。这个新设备对市场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如今在凌源,观众基本上能达到老中青相结合了,这可是个不错的现象。”

曾经的辉煌与起落

其实,在过去,凌源皮影有着更为辉煌的日子。300多年前,皮影戏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等地传到凌源,从此凌源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凌源人唱影、听影、谈影、爱影,皮影给凌源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并由此催生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北方皮影艺术流派——凌源皮影。

上世纪初,凌源皮影以它堪称完美的板腔体声腔音乐、规范式的操纵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当时有很多乡绅大户,都以请名班唱影为荣,在这种情况下,皮影艺术空前发展,能人辈出。

据老年人讲,过去凌源城可谓影戏连台。正月十五唱“灯会影”,三月三唱“祭河神影”,四月二十八唱“娘娘影”,五月初五唱“雹神影”,六月二十四唱“龙王影”,七月七唱“喜鹊影”;马下骡驹唱“骡子影”,庆贺丰收唱“喜庆影”,因事许愿唱“愿心影”,为老人祝寿唱“庆寿影”……正可谓“过节听不上灯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过年看几场灯影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据统计,直到1958年,当时人口不足40万的凌源,竟有影箱120个,职业艺人、半农半艺及业余骨干400多人。以瓦房店乡为例,当时共有12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业余皮影班,农闲或逢年过节就可搭台唱影。

然而在“文革”期间,凌源皮影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全县禁止演出皮影戏,县专业皮影团和民间影班解散,著名艺人或下工厂劳动或回村务农。直到1976年,凌源才正式全面恢复了传统皮影戏演唱活动,凌源皮影开始焕发新的生命迹象。

政府作用下的文化苏醒

应该说,在凌源皮影逐渐走向复苏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扶持、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每年组织数百场的皮影公演为皮影戏的市场带来重要转机外,皮影戏影像库的建设、皮影戏志书的编纂、皮影传承基地的建设、项目的数字化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扎实地开展,为凌源皮影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保障。

李守申说:“凌源作为皮影艺术之乡,皮影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不仅出台了相关文件,而且市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皮影戏保护,迄今为止,凌源投入的皮影戏保护专项经费就达60余万元。我们希望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皮影戏的发展,让古老的艺术代代传承。”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皮影艺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坚持活动的影班(团)也由2005年保护之初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11个。在凌源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命名并表彰的两批25位非遗民间艺术家中有8位是皮影艺人。此外,凌源大部分的影班(团)还更新了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并通过引进字幕机、加大影窗影人等措施提高了观影效果。马金武说:“现在请影班唱‘喜影’‘愿影’和赞助搞皮影公演活动的客户明显增多,演出场次和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