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这是一个周四的下午,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迎来了一波新的宝马车主观众。
对于皮影戏这样相对小众的艺术而言,虽然剧院的现场没有满座,零散分布在各个席位的观众依然能让剧院新添不少生气。戏台的荧幕上呈现的皮影人物活灵活现,经典的趣味剧情不断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叫好。
看着这番景象,台下的王曦满脸欣慰。她不懂车,她所坚持的皮影戏艺术在她看来已经小众的将近被世人遗忘,然而,这却不是第一次,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皮影戏和古老经典的汽车文化又走到了一起。
袖珍演员撑起“一片天”
王曦是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的创始人,自06年建团以来,剧团现在已经有80余人。与其他的皮影戏团不同的是,王曦的龙在天剧团里大部分的成员由平均身高在1.26米的袖珍人组成,这也成为了剧团的一个特色,同时,这也一度给不少观众带来一个误区——不少人都以为皮影戏只能是由袖珍人来演绎。
对此,王曦解释道,事实上,袖珍人不是皮影戏的传统,和皮影戏没有什么关系。剧团之所以会具备现在的“特色”,纯属巧合。
剧团刚成立的时候,主要是由一些外聘的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支撑。这些老艺术家都来自农村,对城市的“朝九晚五”上班制不太适应,除了演出之外,他们还需要分担家里的农活,环境的限制让他们没有办法长久的在剧团一直呆下去。后来,剧团尝试着请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来学皮影戏,但是由于一些很现实的生计问题,很少人能坚持下来,许多年轻人遇到更好的谋生的工作,就果断放弃了。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曦通过朋友的渠道接触到了这个特殊的袖珍人群体。最初,王曦对这个群体也曾有过质疑,抱着尝试的心里,王曦让这群袖珍人去学习皮影。几个月后,让王曦意外的是,这群孩子虽然个子小,但是手很巧,很聪明,学的也很快。就这样,王曦开始慢慢的接纳更多的袖珍人进入剧团,袖珍人剧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身躯虽小 梦想很大
目前为止,龙在天皮影剧团已经有80多名的袖珍人演员。王曦在剧团成立了皮影艺术学校,很多袖珍人来到这里,从0开始去学习皮影艺术,演出之余,学校还请了老师教他们舞蹈、唱歌等别的技能。剧团这个大家庭给予了这个特殊群体太多的希望,他们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遇见了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
也许在最开始,选择来龙在天学习皮影对于很多袖珍人演员而言是无奈之举,然而,皮影戏却给了他们一个未来,这个来自千年前的古老艺术,他们为他们的坚持骄傲。王曦经常鼓励他们,现在的都老艺术家基本都是60岁以上,40-50岁的年龄层因为文革的关系,被间断了,他们多努力几年完全可以成为未来艺术家的中坚力量。
坚持很难 过程很坚韧
至今为止,龙在天皮影剧团已经成立了8年。除了北京之外,龙在天在上海,济南,杭州,平遥都建立了皮影分馆,都是由成熟的袖珍皮影团长在当地建立小分队,发展当地的皮影艺术。规模虽然越做越大,但是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深,对于一个民营个体而言,最直接的难题无外乎是资金的困难。
与其他有国家支持补贴的国营剧团相比,龙在天这样的民营剧团仅靠个人支撑下去十分的艰难,“如果想得到国家的支持,只能去报项目,但是审批流程特别繁琐,而且审计成功也很有难度。”王曦表示,目前暂时只有北京残联会定期给予剧团支持。
希望皮影艺术“走出去”
尽管整个坚持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王曦都挺过来了。谈到理想,王曦的理想很朴实,他只是希望能让皮影戏,能像京剧一样,被全世界都知晓。
现在的龙在天已经不单单只是会在剧院里的戏台上演戏,王曦更多的是学着推广,寻找合作,她不会放弃每个能让皮影戏“走出去”的机会。对于本次和北京宝城一起合作的观影活动,王曦表现的十分自信,她说,无论来这里的人是看演出还是做活动体验,只要来到这个剧院,她深信这里的展览、演出一定能吸引大家。虽然王曦坦言,她对汽车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她坚信,同样是经典的文化就应该得到传承,在这方面,皮影戏和宝马品牌的文化内涵比较契合。
今年让王曦比较欣慰的是,从06年建团以来,龙在天剧团8年的时间都是在国内表演,没有出过国。但是今年已经开始收到了外国的文化交流邀请,6月底剧团去了瑞士,8月底去了德国,接下来的10月中旬,剧团将要去韩国。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王曦尽量把外出的标准降到最低,只要管管食宿行,能让皮影戏走出国,让当地人了解中国的皮影戏,她认为,演出盈利可以忽略。王曦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皮影戏一定会成为中国的另一个代表性标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