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报春晓——盖州皮影戏的文化传承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也许是最得中国文化虚实意韵之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起源于西汉的皮影戏又名“灯影子”,“张灯做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可见皮影戏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皮影戏也可以说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公元1585年,辽南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将它带到辽河岸畔,与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方言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南风格,业已经历数百年风雨的洗礼,人们在皮影戏的影影绰绰中寻找到许多快乐。

盖州皮影,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盖州皮影于清嘉庆年间从河北滦州传入辽南重镇盖州,并以神道设教,教化众生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康熙年间,南方客商相继在盖州城内建四大会馆,以代理商务,同时提供了皮影演出等娱乐场所。每逢正月初四、正月十五、四月二十三海神庙等重大节庆日,都要唱大戏、耍驴皮影。那时的盖州皮影艺术十分兴盛。清兵占据辽东,进而问鼎中原,关东皮影遂进入京师,有力地促进皮影戏的发展与繁荣。在白山黑水之间流传影戏并盛于滦州,他们不仅有新剧目上演,还培养出一大批操影、演唱艺人,从而使当时的乐亭影名流辈出,成为了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关东是乐亭影的故乡,有着众多的影戏爱好者,许多乐亭影艺人到关东各地演出。均受到影戏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当地的影戏因循守旧,发展缓慢,于是盖州城南卢屯堡的皮影艺人张振令首先进入乐亭影班拜师学艺,通过学习、借鉴、吸收乐亭影的先进演技、唱腔伴奏等,致力于对辽南老影的创新,将辽南老影“溜口影”的口传面授改为影卷;借鉴吸收乐亭影的板腔,甩掉了连曲体;注重“以声感人、以动传情”的操演方法;吸收乐亭影的雕刻造型。他们融合强烈的民间习俗和地方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使盖州皮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此间安平的贾洪钧又竭力吸收、借鉴地方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把大鼓、清音子弟书、梆子、京剧等腔调揉入影腔中使盖州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别具特色。尤其是盖州城南何屯的张洪书首创用梧桐板四胡为影戏伴奏,开创了影戏伴奏的先河,在全国各地的影戏伴奏主乐件中唯盖州所独有。这时盖州皮影艺术无论在操影、唱腔音乐还是影人制作,都日趋完美,而贾洪钧也被誉为“贾四祖宗”。

盖州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绘画、雕塑、民间剪纸和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营养,以大胆的想象和富有夸张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并逐渐形成了盖州皮影的特点。

盖州皮影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见长,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美学模式,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对研究民间美术等造型艺术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演出中设影窗、油灯,以民间乐器四弦胡为主乐件,演员在幕窗后操影说唱,用乡音俚语演出民间历史传说及新编现实故事,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语言通俗亲切,是最早的幕影艺术形式。盖州皮影戏的演出,一般每个影班由5至9人组成,演出时分文、武场两大部分,文场为吹拉,武场为敲打。演出中以拉、打、贴、拿四人为主。盖州皮影戏的演出要搭一高台,三面遮好后,正面要置一大约长8尺,宽3尺,用龙章粉莲纸或漂白布制成的影窗,窗内置一巨灯(油灯),艺人在里面一边演唱,一边映着灯光操纵影人,使其活动于窗上,观众就可在窗前欣赏影戏。盖州皮影人物行当齐全,有生、旦、净、髯、丑五种,人物千姿百态,剧情千变万化,场面五彩缤纷。

盖州皮影音乐、唱腔十分优美,委婉动听。唱腔主要分为影调、外调、杂牌三种。音乐具有明显的辽南地方特色,其中大悲调凄楚哀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十分感人。声腔创作上采用地方口语化,念白多为乡音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有着自己的独特词牌,如“三顶七”、“三栓”、“搭拉句子”等,虽经改革创新,但较多的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品位,其民间音乐对当代的音乐创作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价值。著名爱国主义歌曲《苏武牧羊》就在盖州皮影“大悲调”的基础上创作的,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上世纪初的流行歌曲。

盖州皮影戏的演出活动,与民俗事项息息相关,经常活跃于民俗和祭祀活动。皮影活动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愿影、寿影、喜影、乐影、丧影。

盖州皮影在用料上采用当年生幼龄毛驴,活杀放血,选用上乘部位,刻出的影件通透艳丽。其雕刻工艺十分考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流畅生动。运用不同的“刀口线”,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的运用,使影件生动逼真、变化多端。着色采用矿物色,透明而不易褪色。盖州皮影的影人造型与中原的“秦晋皮影”、南方的“闽粤皮影”有明显的区别,盖州皮影讲究场面的铺排装饰、场景,唱腔别具特色,伴奏乐器文武场比较齐全。

盖州皮影戏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等,对进一步加强辽南民俗、民风、道德、宗教(佛教、萨满教)民间雕塑、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戏曲及戏曲史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在盖州皮影戏基础上演变的辽剧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演出用的影卷多数是历史故事,如《五峰会》、《唐英烈》、《镇怨塔》、《血水河》、《梅花亭》、《全家福》、《劫龙山》、《杨家将》等百余部。盖州皮影参加辽宁省第一至第六届皮影汇演,演出的传统剧目《孙悟空闹洞房》、《坐宫盗令》、《沙场情缘》获一、二、四届皮影汇演二等奖;《樊梨花归唐》获第三届皮影汇演一等奖;自创剧目《盖州古城闹元夕》获第五届皮影戏汇演一等奖;《苏武牧羊》、《神州人民爱英雄》分别在第六届皮影调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获二等奖。2008年,盖州皮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