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晏红、女、1968年生,福建漳州人,现任职厦门文学院,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政协委员。

从艺30多年,为多栖艺术家。作为福建木偶戏的青年领军人,曾获得首届全国木偶展演大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木偶比赛“金猴奖最佳表演奖”、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等全国、省、市十几个奖项,出访过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6岁任漳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其间,剧团获得全国文化先进集体、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作为福建省非遗传承人,厦门市非遗传承人,创办了“厦门市弘晏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弘晏庄木偶艺术馆”,成为厦门闽南文化的一张名片,她的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追求被拍成电视专题片《木偶两代人》《玩偶之家》《指尖上的梦》《庄晏红与大名府》《掌上乾坤》等在中央台及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并获奖。中央台“共同关注”“半边天”“九州神韵”等栏目专访。

庄晏红是著名的闽南语创作歌手,曾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荧屏奖;福建省第二届闽南语歌手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创作的多首歌曲在《歌曲》(国家级)杂志发表,出版《庄晏红原创歌曲精选》等3张个人专辑,多首创作歌曲获得全国、省、市奖项,多次为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创作和配唱歌曲,在第四届、第五届厦门文学艺术奖中,她创作的歌曲《福娃欢迎您》《思念是永远的歌》获得二等奖。

作为民间文艺家,庄晏红自幼跟随父母学习木偶制作技艺,从11岁开始木偶制作,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2013年作品布袋木偶获得第十一届“山花奖”工艺美术奖。庄晏红创作、编导的舞龙舞蹈《集美弄龙阵头》获得第十一届“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编创的飘色《大道慈济》荣获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银奖;这位厦门的木偶艺人太拼了! 她脚踩17厘米高的鞋子双手高举表演木偶剧。

庄晏红一直记得多年前那些夏天的傍晚,一到吃饭时间,她的父亲就在院子里把碗一敲,于是周围的小朋友们赶紧跑出来,围成一圈,听她父亲讲故事。她也是其中一员。

“他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啊,而且都讲得活灵活现,后来他告诉我,好多都是现编现讲的,太令人佩服了。”庄晏红出生在木偶表演世家,她父亲是著名的木偶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庄陈华。

庄晏红说,她热爱木偶艺术,热爱表演——那种爱已经植入了骨髓,附在她的生命中,永远也不会更改。

她从十岁开始就进入艺校,学演布袋戏,14岁就跟着剧团,开始走南闯北演出。庄晏红回忆起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却是很单纯的快乐。“当时,我们推着板车,从泉州一路走到福清,沿路一站一站地演出。”庄晏红说,没有旅馆,大家就在旧戏台上铺上稻草,将就着睡上一晚——男演员们睡在戏台的一侧,她一个女孩子孤零零睡在戏台的另一侧。有时入宿乡下的小旅馆,被子一拉开,成群的跳蚤直往身上爬。

有一次,她的十个手指被细菌感染脱皮,用力一碰就锥心的痛,可她还是坚持演出——她觉得,木偶就是她的信仰。

她自称是天生的“木偶命”——在她心中,木偶是一种世界性的表演艺术——它充满想象力,通过手指,你可以赋予它骨骼、皮肤和表情,可以玩杂技、耍盘子,甚至可以表现相互打斗、骑马射箭等高难度的动作。

有几次,为了表演,她踩着17厘米高的鞋子,双手高举表演木偶剧超过半小时,一天演出4、5场戏,生旦净末丑样样都得演下来。

2002年,庄晏红调动工作到厦门。2003年,她在厦门市群艺馆开办布袋木偶班,她带领孩子们排练一场木偶戏,被中央电视台《曲艺杂谈》栏目看中,上了中央电视台。她在鼓浪屿创办自己的木偶艺术馆,招收八名年轻演员,手把手地教授他们。

她还拜91岁高龄的皮影戏老艺人陈郑煊为师,汲取皮影偶像技巧丰富布袋戏的表演。

庄晏红说,木偶是很古老的艺术,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审美鉴赏能力,而是社会没有去引导他们接触美的东西,告诉他们什么是美。“这就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所在。”

除了布袋木偶皮影表演,庄晏红还是一位优秀的闽南语创作歌手。

她曾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荧屏奖、福建省第二届闽南语歌手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永远的闽南》《自己的家》获首届“中华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两项创作银奖。

此次的第五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评奖中,她不但获得荣誉奖,她创作的歌曲《思念是永远的歌》也获得文学艺术奖二等奖(音乐类第一名)。

A.11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记者:您出身于木偶世家,26岁就当上漳州木偶剧团副团长,您对木偶的感情应该很深。

庄晏红:是的。童年时期,看着千姿百态、小巧可爱的木偶头,瞧着父亲、叔叔、阿姨们灵巧的手指,做出活灵活现的动作,我就感到好奇又羡慕,所以,我从小努力刻苦学习布袋戏表演技艺,念剧本、背台词、学习普通话,还向身兼配音师和服装师的母亲学习,拿起针线给木偶缝制漂亮的服装。

记者:木偶制作工序繁琐,复杂,也很辛苦,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庄晏红:我觉得,能让我坚持下来的,应该就是血液里对木偶的那份热爱。我11岁时,看着妈妈和剧团的老绣花奶奶的手艺,就自学会了刺绣和木偶服装制作,还承担起了家庭木偶服装制作工坊的全部木偶服装设计、画图、刺绣、制作的工作,成了家庭作坊的顶梁柱。在剧团,我还是主要演员,后来又成了编剧、导演,身兼数职,打点行头,整理舞台,粉刷旧木偶,制作道具、服装,布景。这些我都会。

记者:这些年,您去过多少地方演出?

庄晏红:太多了,我们既演传统戏,又演儿童剧,去过学校、军营、海岛、山村,过去好的时候,每年的演出多达200多场。后来,娱乐活动增多,爱看木偶的人变少了,但我们没有放弃,不论学校、公园,还是娱乐场所,只要能争取到机会演出,不管条件多差,我和同事都坚持去演。木偶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祖先传下的这么优秀的艺术,一定要发扬光大。

B.呼吁大家保护民间艺人

记者:您到厦门后,一直跟基层的民间艺人交往深厚,对他们进行较大力度的帮扶。

庄晏红:我很也了解基层的民间艺人的生存情况,也爱跟他们交朋友,特别尊重他们。当时,我走访了基层,发现厦门民间的人才很多,只是平时缺少关注。2005年,我们成立了厦门民间文艺家协会,目的就是希望保护这些民间艺人。

记者:我也从一些老艺人那里听说过您,他们都对您很赞赏。

庄晏红:其实,对于民间艺人,我尽我自己所能去帮。比如,厦门老艺人蔡水况老师要去福州开会,时间紧,民协无法派车就自己开车送他去。很多有困难的民间艺术家要办展览,我都是自己开车帮他们去载材料,布展。我知道他们不容易,特别能理解他们,愿意多帮他们。

记者: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对民间的关注度依然不是很大。

庄晏红:这是现实,也很无奈。我们民协的会员做铜板雕的,他曾花了4年多时间,打造了一个“清明上河图”的铜板雕,艺术性很高,却没有市场。而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把他们的成果通过别的渠道展示出来,有好的展览,就会尽量通知他们。

记者:这些年,因为忙于帮扶民间艺人,您自己也错过了不少参评获奖的机会。

庄晏红:这不重要。在参评方面,我尽量推荐别人的作品去。比如2008年,我们组织、编排海沧区非遗保护单位表演的大型抬阁《大道慈济》,荣获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银奖;2009年10月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我们选送厦门非遗漆线雕《九龙球》,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奖“山花奖”,2013年,组织、编导的“集美弄龙阵头”,获中国舞龙展演金奖,并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我们还向全国推出了“蔡氏漆线雕”“珠绣”“鱼骨画”“锡雕”“莲花褒歌”等厦门特有的民间艺术,承接了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多场大型活动。

C.穿8厘米高跟鞋亲自示范舞龙

记者:“集美弄龙阵头”获中国舞龙展演金奖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相当高的奖项。当时怎么编排这个节目的?

庄晏红:这个表演是从集美大社的民俗活动中汲取的灵感,为了增强表演的艺术型,我们还邀请了歌仔戏团、高甲戏团的武生来指导,在传统中加入艺术表现和高难度技巧,呈现了双龙戏珠、百舸争流、巨龙腾飞等宏大的场面,充分展示中国龙的“精、气、神、韵”等。

记者:这个节目排练了多久?

庄晏红:差不多半年时间,整个过程我也全程参与。从舞蹈的编排、音乐的制作、舞龙的每个段落的设计等,我能做了都做了,甚至我还下去亲自指导。有几次,我脚上还穿着8厘米的高跟鞋,我也不管,看到演得不到位的,我就自己下去,拿着舞龙的龙头就示范。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表演者均是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30几个孩子,他们的表演也很卖力。特别是决赛的时候,因为表演,他们身上都要化妆,那些颜料有化学成分,太阳一晒,都起泡泡,但他们自己刺破水泡坚持比赛。

名词解释: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偶戏剧种,艺人以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表演。它历史悠久,据载布袋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台湾省。布袋戏充满想象力,通过手指,可以赋予木偶以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