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布一盏灯,吹吹打打唱皮影。”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在操影人李辉柏的巧手操纵下,皮影人物宛如起舞的精灵,在灯影后的幕布上若隐若现,美丽的光影里呈现出刀光剑影和人间百味。
夏天的傍晚,安仁县广大农村大地处处弥漫着虫鸣鸟唱中特有的寂寥,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家家户户在晚饭后,都会围坐在电视机旁。然而6月7日,天刚擦黑,安仁县平背乡向阳村井二组响起了久违的锣鼓声,村民李友新特意邀请李辉柏的湘安皮影乐团,来他家演出皮影戏。村民们闻声而动,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一会儿,寂静的村庄便热闹起来,乡亲们扛着木凳纷纷占领“有利地势”,津津有味地等待观看这一古老而充满神韵的地方戏曲。
表演皮影戏的是安仁县皮影戏李辉柏师傅和他的助手。戏台搭好后,李辉柏在幔帐内把一件件乐器拿出来校好音挂好,又把一个个皮影整理好,有的戴上帽子,有的配上武器等并排挂在帐内的绳子上。演出工作准备就绪后,主人李友新点燃一束香,朝大门方向三鞠躬后把香插在戏台的正上面,然后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
这天演出的曲目是非常有名的《 薛丁山征西》和《 寒江关》选段,只见李师傅边唱边演,整个戏曲多个人物角色的演出都由李师傅一人完成,他嘴巴不停地唱曲和说对白,两手操纵皮影,随着戏剧的情节不断变换人物和动作。借着光影,帝王将相、神仙鬼怪、公子王孙、才子佳人粉墨登场,无论是威风凛凛的将军,还是唯唯诺诺的县令,或坐行,或打斗,举手投足,栩栩如生。
安仁皮影戏演出设备简单,一副担子就能走天下。演出场面也简单,四张桌子拼成戏台,用幔帐围住三方,正方用竹竿或木架支起银幕,接通电灯照亮,艺人在幕后操作影人,色彩鲜艳的皮影人物便跃然呈现在幕布上。皮影戏中的人物、景色等制作采用牛皮、驴皮或羊皮制成。皮影人物分生、旦、净、丑四种,其身像只十几个,而人物头像却多达数百个。
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被安仁百姓亲切地称为“土电影”。据了解,安仁皮影戏兴起于清代,由民间传说故事和旧戏剧本改编而来,从内容到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蕴含其中,特别是表演舞动时的绝妙技能,无不反映出乡土农民的憨实与精明。悲伤处沉郁低回,听者亦心生悲凉;欣喜处轻扬欢快,观者喜笑颜开。过去,安仁皮影戏一直是备受当地老百姓追捧的文化生活,尤其是识字不多的乡亲们最爱,遇上农家老人生日喜庆,一部影子戏在当地要唱上半个多月,好不热闹,那样壮观的场面,让今年66岁的李辉柏仍记忆犹新:“80年代时期,那时候没电视看,那些老人、年轻人,抱着小孩,扛着肩头,争也争起过来看,一个坪里要站几百人,爬的爬围墙看,蛮远蛮远,就是几十里,十多里走路走起过来看”。
如今,让李辉柏担心失望的不仅是皮影戏的演出太少,而且后继无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老一代皮影人的相继离去,在各种新兴文艺形式的冲击下,皮影戏这一古老而神奇的传统艺术经历了千百年繁荣,曾经红火乡里的民间技艺,正走向衰落,逐渐淡出公众视线。李辉柏告诉记者,如今,他的皮影戏班,一年最多就是演得10多个晚上,皮影已经是形成了工艺品,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收藏在皮影箱里,这是皮影的悲哀,皮影的的生命力是要在舞台上。
安仁皮影戏的传授从来就没有纸质文字脚本和乐谱,全靠艺人非凡的记忆力和师傅的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同时皮影的制作也是一门专业非常强的雕刻工艺活儿。如今,皮影戏已经由盛而衰,根本没人肯学这门艺术了。
令人欣慰的是,安仁县皮影戏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被列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仁县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将皮影戏这种即将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
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皮影戏叫“皮囡囡”, 说李辉柏的表演,是“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面对这样的赞誉,李辉柏很有自豪感:“现在我是管有钱攒还是没钱攒也好,我要(把皮影戏)继续发扬光大,只要我身体好,我把这个事一定要干到底,把安仁这个皮影戏坚持传承下去。”
【皮影戏师傅李辉柏联系电话:1586982173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