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中国皮影作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光影”原理发明和创造的一种融绘画、雕刻、文学、戏剧、表演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16世纪流传到国外曾轰动一时,并被美誉为“电影的先驱”。
近日,《关中美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清代皮影展》隆重开幕,将馆藏近2000余件(套)清代老皮影中遴选的近500件(套)精品进行集中展出,引起人们的热烈关注。享誉世界的中国皮影,目前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现状?为何它能延绵千年,并被美誉为“电影的先驱”?此次展出的皮影,如何收集而来,又有哪些地域特色和风格……在此,我们特邀相关专家,分期解读其中的渊源和奥秘——
小小皮影戏
伸张的是中华文明博大深厚的文化理想
省美博馆馆长罗宁介绍,此次“关中美影——馆藏清代皮影展”是该馆着力打造的一个国家级精品展览。去年,该馆策划“馆藏历代金石拓片展”一举获得国家文化部优秀展览项目,今年他们仍将目光对准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利用现代先进的展示方式,以美术博物馆的美术学立场观照关中清代老皮影,展示作品规模、数量、展览手段、学术水准,在陕西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为罕见。
他介绍,皮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民间皮影戏剧演出的主要道具。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流传最多的说法是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在夜晚点上蜡烛,挂上白丝帷帐,就看见了李夫人的影像。实际上,皮影戏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嬉、古代雕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都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受到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过去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里,皮影戏既是中国大户人家的私房戏,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戏,它蕴含着读书人的治世理想,也承载着老百姓的世俗情趣,它将三尺影幕作为乾坤世界,在小小的皮影戏世界伸张着中华文明博大深厚的文化理想。
作为文化载体,中国皮影体现着我国独特的民族、民间、民俗审美特征,极富本土特色和艺术价值。陕西作为皮影的发源地和故乡,皮影戏和皮影制作艺术自成体系,陕西渭南、华阴、富平、乾县等地的皮影戏也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的来说,关中皮影以造型质朴大气,富于装饰性而名闻遐迩,同时制作上精良考究,艺术上精致工巧,在全国皮影艺术中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多年系统珍藏
凸显陕西地域特色
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专业美术博物馆,省美博张养玉副馆长具体负责此次项目的策划,他介绍,民间皮影精品一直作为民间美术载体列入该馆的一个重要收藏门类。由于地处十三朝文化古都西安,地域文化资源优渥,关中地区又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皮影戏和皮影制作在此一直流传不绝,关中渭河两岸的皮影制作更是代代相传,薪火不绝,所以,这些极富地域特色的皮影艺术为该馆收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自2001年建馆起,馆里就有计划、有重点对关中皮影进行了系统收藏。目前皮影藏品种类较为完备,内容丰富,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其中,收藏的代表陕西皮影特色的清代老皮影近2000余件(套),更是有着珍贵的艺术与美学价值,是生动丰富的陕西民间戏剧美术的代表精品。作为美术馆人,让他感动的是,陕西关中这些作为清代影戏演出道具的皮影,无论是生旦净丑人物形象,还是室内室外大小景物,均工艺精湛,色彩古朴,造型雅致,精美绝伦。这些古代皮影虽然更多出于无名民间艺人之手,但是艺术创造成就却不亚于美术史上的名人名家。各种皮影造型既是皮影戏剧演出的道具,又是难得的工艺美术作品,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东方造型艺术的实物瑰宝。
重新演绎经典瞬间
“复活”老皮影璀璨之美
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是皮影形象构成的典型特征。张养玉介绍,皮影的人头、服装、道具和景片分为专用和通用两种,专用的数量较少,通用的比较多。小型皮影箱有头茬二百多个,皮影身子一百多个;大型皮影箱有五百多个头茬,二百多个身子。除专用影人以外,通用影人的名字是以登台亮相的方法报出。在装配影人时只注意人物生活的朝代和剧中人物的等级、贫富、忠奸、善恶,因而大大减少了皮影形象的数量。根据这些特点,艺人并非按剧目存放皮影,而是以头、身、景、场、马等进行分类保管在影夹子里,以便于演出。而目前,常见的传统皮影戏剧目则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此次展出的皮影都是他和工作人员多年在乡下收集的,有些已破损,有的则是角色混乱无法辨认,要把这么多老皮影重新拼接完整,并按皮影戏故事的经典瞬间定格下来,进行陈列展出,实属不易。整个展览,他们一批工作人员整整筹备了三个月才完成布展。有些时候,必须邀请学术界的皮影专家和老艺人到现场,帮助辨别,经过一起推敲,才能将这些皮影人物连缀完整,并按照一定的场景将一些经典瞬间演绎出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