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有着很高地位的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影子戏”, 皮影曲调优雅,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碗碗腔调,以灯光照射和牛或驴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的皮影戏(又称灯影子),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和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傀儡戏,其结构完整,行装简单,5人(前首、签子、帮签、二股弦、后台)一台戏,在演出中,由1个前声唱完所有的剧情,1个签手用皮影表演剧中所有人物的动作,3个乐师演奏所有的音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数千年来,这一以渭南为主要源头的优秀民间戏曲艺术经过历史的演变和无数皮影艺术家的打磨锤炼,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当人们提及皮影时,势必提及陕西华县之皮影,然而对渭南阳郭原上的“向娃影子”几乎没人提及,随着时间的流失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殊不知“向娃影子”在陕西东府皮影的地位和影响。

郭向荣,又名向娃,陕西皮影民间艺人代表,擅长挑签,挑出的皮影花样、人物表情堪称一绝,是东路碗碗腔的代表。郭向荣及其皮影班子,在民间俗称为“向娃影子”,有着很高的知名度,1987年版《渭南县志》、1994年版《陕西省戏剧志•渭南地区卷》(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有传,由此可见其造诣和演技水平。

郭向荣,生于1893年,大约逝世于1970年代初(一说逝世于1963年),渭南阳郭原上的上郭村(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闫村镇申郭的上郭村)人,碗碗腔签手艺人(渭南将皮影表演叫“挑签”,把用签棍操纵影人活动的人叫“签手”。签手在表演中,主要采用挑、抵、推、拉、捻、揉、拖、反转等技法语汇来表现人物的繁复动作和细腻情感,赋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语中道出皮影戏的玄机所在。

在郭向荣幼时酷爱皮影艺术,其舅家的村子有个皮影戏班子,郭向荣十二三岁时常跟随皮影戏班外出打杂帮忙偷师学艺。一次,郭向荣随戏班到阳郭原上的贠曲北杨村演戏,因“挑签”的把式误事未到,郭向荣毛遂自荐“挑签",效果甚好,赢得赞誉。

郭向荣从此一发不可收,钻研“挑”的技巧。在苦练基本功时,曾用豌豆粗的钢丝数根,在两手拇指和食指的末梢捏紧捻磨,每天不等天亮就光着两三紧钢丝,两手端平悬于空中捻磨,一直捻到全身出汗。

郭向荣持之以恒,数年下来,挑签犹如庖丁解牛而娴熟于心,练就一手绝活。15岁时,在临潼新丰镇名叫黄会宝的皮影戏班担任“挑签”。一年多后,又被华县高塘东阳的北侯村的一姓侯的皮影戏班请去“挑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当家作主,郭向荣的皮影生涯发生巨大变化。1950年郭向荣自己成立了“民艺皮影社”,始终活跃在乡村场院、足迹遍及关中各地,在陕南一些地方也有名声,“向娃影子”随之鹊名大起而为群众所欢迎。

郭向荣经过几十年的挑签艺术实践,创造了一套独具一格的表演手法,挑皮人上亮子(亮子是显示皮影形象和剧情的屏幕,影人离亮子近,影子实,反之则虚,这样显然限制了皮影在深度空间的表现。但艺人在影人的上下场表演时,巧妙地运用这一特点,形成上场由大变小,从虚变实,给观众以姗姗而来的视觉;而下场则由小变大,从实到虚,给观众渐渐远去的视觉,有效地加深了皮影场景的深度空间。这一艺术语汇还常常用于表现烟、瘴气、云雾等的骤然变化,起到了烘托场景气氛、渲染剧情的作用)时,捏手平稳,运用自如,挑出的皮影花样、人物表情堪称一绝,是东路碗碗腔的代表。

郭向荣在表演几个皮人武打动作时,动作既快,花样繁多而逼真好看。还能一只手握住三个皮娃娃的扦子顺次排列同时出场,既保持顺序和距离不乱,又显示男女不同的走法和姿态。不但以绝妙的挑签技巧博得观众交口称赞,还能以独特的嗓音和丰富的趣话(俗称“干话”)增加表演的趣味性,饮誉一方,被群众赞誉为关中的渭南皮影后裔。在渭南阳郭原上流传着“猛子桶子,向娃的影子”的顺口溜,真实形象而逼真。

1956年11月25日~12月12日,郭向荣及其影戏班子——“民艺皮影社”做为渭南的代表,参加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郭向荣所表演的碗碗腔《跑马》,从马上的左右跨、搬朝夭镫、回头望月到马下走铁丝中的单跨、卧倒、下坐等,形象逼真,博得全场观众喝彩而掌声不绝、专家们的赞口不绝。从而大会奖给郭向荣一等奖章一枚,奖励郭向荣的“民艺皮影社”一幅“亮子”。

《跑马》(或全名为《跑马走绳破牛心》)、《铡丁勇》、《王允献连环》等三出戏为郭向荣表演的拿手戏。

郭向荣1954年曾自编自演小戏碗碗腔《耕田》和鼓词《抗美援朝》等作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