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南碗碗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晋南的曲沃、侯马、新绛一带。它是用牛皮雕刻成各种人物、图景、施以彩绘,由艺人掌签操作(俗称把签子),借灯光投影于屏幕(俗称亮子),伴以音乐唱词,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傀儡戏。有幅对联说:“借虚影映照实事,拟古音唤醒今人。”就是皮影戏的写照。
碗碗腔原系陕西东部华阴、大荔、朝邑一带皮影戏的唱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是由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也有一种说法是清末光绪年间逃荒到晋南的东府关中人定居晋南后流传下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仅在乡村的土台、门庭、街口临时搭台演出,因其形式活泼,曲调动听,班社小,要价低,很受欢迎。民国初年,晋南碗碗腔皮影进入兴盛期,出现很多班社,主要有“胎里红”班、“陈小”班、“大富”班、“保子”班等,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每年的元宵节和曲沃七月二十二古庙会在县城竞相开台。上演剧目的内容以神话戏和武打戏为主,也有一部分是专供红白喜事和还愿的演出剧目。
从清末至解放前,政治局势混乱,皮影戏几乎濒临灭顶边沿。1949年建国后,刚刚恢复了生机,却又遇上了十年动乱,皮影又受到了摧残。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7年曲沃东韩村的民间艺人们,在很短时间内,经过整顿,便开展了演出活动。同年下坞村李振洪也请来夏县老艺人张进祥以及曲沃、新绛艺人组建“曙光皮影剧团”,在晋南与豫西演出,后改为“曲沃县蒲剧青年团”。1979年新绛县艺人文徐丁也成立起班子演出。侯马市以原文化局副局长、皮影专家廉振华为首,恢复侯马皮影剧团。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方戏都走向低潮,恢复起来的班子均因市场萧条而歇业停演。面临失传的境地。
皮影戏台布置简单、搭卸方便,有“七长八短”的说法。影戏班子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思是说影戏班子少者7人,演出较紧张,8个人适中,9个人便能很悠闲地完成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