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6日讯 60年,皮影就是他的人生,他笑说做了一辈子皮影,演了一辈子皮影戏,“恐怕再也无法出戏了”,他就是南京皮影戏大师姚其德。吊嗓子练臂力的学徒时光仿佛还在眼前,而他一直走在为皮影戏这项非遗能够得到传承而努力的路上。
13岁拜师,5点半就起来吊嗓子练臂力
“13岁小学毕业,家里穷不能继续供我读书,但年龄太小又没法去做工挣钱。”姚老告诉记者,他走上皮影戏这个老行当有个特殊的机遇,“我父亲以前是在夫子庙人民游乐场卖皮影戏票的,因为不用花钱,我就经常去看皮影戏,久而久之就对皮影戏产生了兴趣。”后来经人介绍,姚其德正式拜师学艺。
“学徒那会儿,每天5点半准时起床练功。”姚老说,皮影戏表演需要练嗓子、练臂力,“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演皮影戏还要吊嗓子,那是因为皮影戏表演要能说能唱,针对不同的人物声音、语气也需要变化。”至于练臂力,是因为皮影戏常常一演就是一个多小时,手基本都要保持在水平位置操作。即使已经73岁高龄了,姚师傅说起话来仍然是声如洪钟,让人又佩服又尊敬。
60年前皮影制作一般用纸板当材料,作为学徒的姚老当时买不起纸板,就只能去隔壁烟店的老板那儿“蹭”,“过去人买烟经常就买几根,一条烟要卖好几天,等一个纸盒就要好久。”回忆着当年的经历,姚师傅感触良多。
“南京既能制作,又能一人演一台戏的就只剩我了”
皮影戏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传至今也分为好几个派别,姚老传承的是鲁派。“皮影制作材料大多为牛皮、羊皮、驴皮,这些皮质结实,成本低,不易坏,而我因为学的是鲁派皮影,以武打戏见长,所以一般选用牛皮制作,不易坏。”
和其他剧种不一样,皮影戏流传至今,竟完全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没有现成的剧本,所以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鲁派皮影戏开场大多为一首诗,姚老现场为记者表演《西游记》中孙悟空出场的一幕,“小小行者武艺高,五百年前逞英豪,大闹天宫七十二,小闹桃园走一遭。”一下就把人物的前世今生概括了。姚老说:“学皮影就要学它的‘合辙押韵’,这些东西你掌握不了,你就演不了戏。”除此之外,皮影戏还要求演员学会绘画、雕刻、演唱等。鲁派皮影戏与其他皮影戏不同,使用的乐器主要为梆子、扁鼓、大镲这三种乐器。但据姚老说,鲁派皮影戏最难的还是传统表演即一个人一台戏。“南京现在既能制作,又能一人演一台皮影戏的就只剩我一个人了。”
为了皮影戏能够传承,他说他会一直“在路上”
2011年,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姚其德说,遗产是需要有人去继承的,一想到若干年之后,皮影戏可能就成为存放在博物馆里展览的文物,这位守护了皮影一辈子的老人黯然神伤。
姚老现在也收了徒弟,“但遗憾的是有两样东西他们很难学会更难坚持”,第一个就是一个人单独演一台戏,这是鲁派皮影戏的传统表演,也是最难的部分;第二个就是学习制作皮影,年轻人通常下不了那么大功夫。记者了解到,皮影制作有数十道程序:选皮、平整、绘画、雕刻、着色、处理、组装、调试、压平、装棍子等,“就拿一个人物来说,不是随便拿起就可以刻的,它是有要求的。根据皮质的纹路,先刻里再刻外,先刻上再刻下,先刻左再刻右,都是根据皮质来决定的。刻反了的话人物就拿不出手,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皮影在我们这代断掉,那我们就是罪人啊。我不保守,能学我都愿意教。”姚老边说边收拾他的行头,“下午在一个学校有一堂课。”老人说为了皮影戏能够传承,他会一直“在路上”。朱峰文 记者黄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