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80后女孩陈雪月为完成姥爷的嘱托,学习皮影戏15年当了一名皮影艺人,她在沈阳成立了皮影工作室,免费教孩子们学习,还希望走进社区进行公益演出。经本报报道,已经有多个社区邀请她前去演出。

《龟与鹤》《猪八戒背媳妇儿》《状元回家》……

陈雪月和她的团队把皮影戏带进了社区,本来想给小朋友看,可没想到有不少老年人特地远道而来看戏怀旧。

上周末,皇姑区华山商贸区汇宝社区内的小广场上,沈阳皮影戏进社区首场公益演出吸引了上百居民观看,在表演的三出戏当中,《猪八戒背媳妇》收获的掌声最热烈,看见猪八戒,小朋友们乐够戗,有的老大娘感动得眼角都湿了。

刚一开场小朋友就入戏了

16时天还没黑,陈雪月和她的团队就应邀来到皇姑区汇宝社区,舞台幕布一搭好就有居民围坐过来。

演出的幕布不大,为1.1米×1.5米,幕布的后面是一盏大灯,旁边摆着音响设备,三四名皮影戏艺人就站在幕后,用操纵杆“指挥”驴皮影做出各种动作。

“妈妈快看,我认识猪八戒,跟电视里演的一样!”6岁男孩牛牛跟妈妈一起看皮影戏,他在孩子堆里专心致志地看,偶尔还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

陈雪月趁演出间隙告诉记者,据她掌握的情况,皮影公益进社区在沈阳是首次,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个“老古董”,她们特地选择了一些儿童戏。果然,皮影戏一开场,小朋友们就安静下来了。

仨老大娘专程组团走来看戏

现场观众除了近一半是小朋友之外,老年人也占了将近一半。有好几位80多岁的老人都是看到本报的演出预告后,从大东区、沈河区等地专程赶来怀旧的。另外还有三名老大娘从北行走来看皮影戏。

“演得多好啊,多少年都没看到过了!”一位老大娘看得眼睛有点湿润,她小声地说,“我上次看还是小时候呢,这次是领孙子来的,也让他长长见识。”

三出戏演完,几名皮影戏艺人收拾好行头,骑上电动车奔赴下一场公益演出地点——华凯社区。当晚18时30分,华凯社区的100多位居民观赏皮影,陈雪月和老艺人还向孩子们介绍了驴皮影的雕刻和历史。

老人追忆

1972年后,再没看过皮影戏

“我住泰山路,特地到这儿来看皮影戏。”在现场,74岁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1972年在沈阳纺织局大院里看过一场相当正宗的皮影戏之后,他再没在沈阳看过皮影戏。

王先生在河北长大,10多岁就开始看皮影戏,“每年冬天总演,尤其是正月里,县城搭台演皮影戏都点一盏大煤壶灯,可以根据剧情调节明暗,现场都是锣鼓伴奏,艺人唱戏,不像现在都用音响代替了。”

王先生介绍,现在能在城市里看到公益演出,特别难得,但艺人的技术还有差距,“以前特别有讲究,影窗不能上手弄,幕布也特别大,唱腔得正,年轻人要想传承必须得学习精髓。”

记者手记

小小的幕布 大大的课堂

皮影戏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文字记载,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在现场就能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不仅仅在其内容出自民间,既有趣又有寓意,还在于它独特的表演形式以及雕刻精美逼真的皮影上面。

为了弄清楚皮影究竟是如何清晰地呈现在幕布上,在上演《龟与鹤》时,差不多有一半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起身绕到幕后去看个究竟。孩子们的问题认真而饶有兴致:为啥小乌龟的头伸缩得那么灵活,仙鹤飞得那么高翅膀还能扇动……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和年轻人,都惊异于几根小棍支撑出来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几乎每个老人都在跟晚辈介绍自己小时候皮影戏的样子和制作驴皮影的知识。

一块1米多见方的幕布,一个傍晚就召集来200多居民观看,皮影的魅力用一位老人的话说,就是“在我心目中,就算放大银幕的露天电影也比不了”。

我们的文化,不就是如此得以传承吗?

皮影戏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