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6月21日晚,张国芳和他的4个兄弟在保康县马良镇表演的“独臂皮影”让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尽管‘独臂皮影’已被列入市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传承和发展仍是这份‘手艺’面临的最大难题。”张国芳说。

做“影子王”的传承人
  
谈起“独臂皮影”,60岁的张国芳一脸骄傲,因为这是张氏家族的一门绝活儿。
  
张国芳是保康县马良镇张家岭村人,他的父亲张兆斌12岁时跟着当地有名的皮影艺人夏甘星学唱皮影戏。一辈子痴迷“独臂皮影”的张兆斌被人们称为“影子王”。上海、北京、湖北等地电视台分别为他制作过专题片。几十年的“皮影生涯”中,张兆斌既亲自演唱,又创作剧目,还将皮影技艺传给了5个儿子,使具有保康特色的“独臂皮影”得以传承。2007年,80岁的张兆斌离世。
  
“父亲是我的师傅,更是我的榜样。”张国芳说,记事的年岁,他就跟随父亲上山下乡,听唱段,看表演。“独臂皮影”主要特点是侧身成像,舞台上只展示人偶的一只眼睛、一只臂膀,表现手法独特,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张国芳回忆道,小时候看父辈们表演的《白马驮尸》戏中,忠诚能干的白马历经艰难曲折,最终把主人的尸体驮到府衙,凄婉的唱词加之皮影剪影与朦胧灯光的艺术效果,让他感动得落泪。自此,张国芳主动跟着父亲学习。后来,他跟大哥张国策、二哥张国柱及弟弟张国亮、张国家一起登台表演。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栏目曾以《皮影世家》为题播放了他们一家的演艺活动。

“独臂皮影”的衰与兴
  
张国芳家的顶屋有一间储藏室,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的“独臂皮影”道具。一个长方形的木箱,朱红色的油漆已经脱落,里面装的是皮影头像;一个竹编的手提包,上面的篾片断裂不少,里面装的是皮影身子;箱子里还有边鼓、镲子、马锣等乐器。
  
按照“独臂皮影”的规矩,“头子”与“身子”平时分别陈放,只有演出时才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张国芳一边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皮影头像,插到身子上,摆弄着连接的竹棍,皮影人物瞬间“活”了。

起初,张国芳家祖传的“独臂皮影”头像多达500个,身子也有100多个。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皮影道具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今仅剩的40多个皮影身子和80多个皮影头像,对张国芳一家而言,犹如传家宝般珍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迫切追求,“独臂皮影”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张国芳说,1980年后,父亲张兆斌带着一班人马四处表演皮影戏,几乎场场爆满。“最多的一次,观众人数超过800人。”
  
当时的“独臂皮影”不仅走出深山保康,进入襄阳、宜昌等地,还“闯”入了外国友人的生活。
  
张国芳回忆道,随着“独臂皮影”被中央、省、市媒体纷纷报道,“影子王”的名声越来越大。东风雪铁龙公司在襄阳投资兴业后,曾高价邀请张氏皮影班组到公司为员工进行现场表演。
  
“我父亲在台上全神贯注地表演皮影,台下观众一直鼓掌叫好。表演结束,一个德国朋友跑过来,抱着父亲就亲,吓得他直哆嗦。”张国芳笑着说。后来,他和父亲才知道,这是德国人表达热情的一种方式,说明他们的表演很到位,很成功。
  
张国芳告诉记者,那场戏,他们挣了800元,而在农村表演,一天唱到晚,最多一次也只有300元。
  
苦觅传人盼发展
  
“尽管‘独臂皮影’已列入了市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传承和发展仍是这份‘手艺’面临的最大难题。”张国芳说。
  
根据祖传规矩,皮影技艺“传男不传女”,然而,张氏家族里的两个男娃对皮影技艺根本不感兴趣,现都在外务工。
  
为了不让该技艺失传,张国芳决定打破常规,挑选女娃作为传承人,可家族里还是没人愿意学。

张国芳有个女婿叫张兴才,曾经也在外务工,后来回乡创业,组建了一个乐队,乡亲们有红白喜事,都会邀请他的乐队来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国芳决定让张兴才接班。一开始,张兴才不太愿意。张国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苦劝说,张兴才才答应“试一试”。
  
张国芳把家族绝活儿传给了张兴才,希望他能成为新一代的“独臂皮影”掌门人,更希望他能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独臂皮影”的队伍中来,让“独臂皮影”重现荣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