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人郝运平
叶星 罗霄
“你也笑他也笑,本官坐着独角轿。三月三去上坟,把俺的祖先吓一跳。咱家没有读书子,从哪儿出来个现食包”。官丑唱道。“不!不!不!是戴纱帽”。衙皂们纠正道。“哎!对,对,对,是戴纱帽,戴纱帽”。官丑又道。
这是襄樊市皮影艺人郝运平在襄阳古城西门桥周末文化广场表演皮影戏时的开场白,台下千余名男女老幼观众顿时被逗得开怀大笑,热烈鼓掌。
二十学艺
郝运平于1956年4月出生在襄樊市襄阳区古驿镇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以种地为业。在他6岁时,一名叫张有林的皮影艺人从河南新野来到他们村子里定居。那时,皮影戏在农村非常受欢迎。郝运平对皮影戏情有独钟,不管张有林到哪里去演出,他都会追去看,慢慢地就上了瘾。他还找了些硬纸壳子做成皮影,自己模仿着演。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7月,当时在大队宣传队任宣传队员的郝运平想起了张有林,请他传授皮影戏表演技艺。他已年满21岁。当时,大队成立了一个由8名青年社员组成的皮影队,县文化局长根据大队的申请还特批了70元专项经费。大队的社员每户主动募捐5角钱,共捐了110多元钱用于购买皮影戏的必备用具及乐器。
在张有林的指导下,郝运平制作出了皮影戏中各类人物形象。尔后,郝运平又逐字逐句地学习皮影戏的唱腔道白,背戏词,经过20多天的精心准备后,郝运平演出的第一场皮影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当时,在大队小学的操场上搭了一个很高的戏台,台下人山人海,足有3000多人,虽然远处的人看不见皮影,只能听郝运平唱,但仍感到很过瘾,不肯离去。1979年11月郝运平被抽调到当时的公社剧团,大队的皮影队只好解散,他的皮影表演一度被中断。郝运平又在镇文化站工作多年。
再操旧业
1998年春节前夕,一些乡亲们找到郝运平说:听说你的皮影还在,再拿出来耍耍唱唱,让我们过过瘾吧。实在推辞不过,他便用塑料瓶子替代牛皮制作了一些皮影的残缺部位,又找了几位会拉、会唱、会乐器的演员排了几出戏。从春节到二月份共演了28场,场场人满。2010年2月,襄樊市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梨园艺术剧团负责人张爱荣得知郝运平会表演皮影戏后,多次登门拜访,动员他参加该剧团,郝运平爽快地答应了。3月16日傍晚,梨园艺术团在襄樊市西门桥文化广场搭起了皮影戏演出舞台,一些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早早地从家里搬来板凳在舞台前排队,想近距离观看这一久违的民间艺术表演。坐的、站的,观众把整个广场都围满了。晚上8点整,郝运平走进幕后舞台开始表演。
之后,郝运平每逢周末都会在文化广场义演皮影戏。他还同梨园艺术团的业余演员一起下乡村、进社区,精心表演皮影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路在何方
郝运平说,皮影戏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语言精练、诙谐幽默、雅俗共赏、形象生动、声图并茂”的特点。皮影戏看似简单,演好确属不易。表演者既要具备“耍”的功夫,即通过皮影上的竹棍,挥洒自如,非常娴熟地演好各种动作。它的功夫就是要闭着眼睛就知道每个皮影的竹棍在哪里。自己为此没有少下工夫。
在全省范围内,目前除郝运平外,咸宁地区还有一位89岁的皮影艺人健在,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再进行表演。因此,皮影戏面临消失的危险。省文化部门得知郝运平的表演技能后非常重视,已责成当地文化局予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郝运平现已55岁,两个儿子对皮影戏的表演都没有兴趣,他非常担心自己多年苦练的皮影戏表演艺术会不会失传呢?因为表演皮影戏不像影视明星和歌舞演员一样有丰厚的经济收入,没有诱惑力。他的皮影戏在襄樊城乡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甚至一些学校领导找到他,邀请他给学生表演。郝运平表示,皮影表演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他正在制作一些适应青少年观看的皮影,如《米老鼠与唐老鸭》、《喜羊羊与灰太狼》等。
郝运平表示:只要群众喜欢皮影戏,俺就精心地演。另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