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夕阳老人,他们执著和醉心于他们的追求,他们也是追寻梦想的人。是古老而神奇的皮影戏 ,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变,有了浓浓的人生滋味。在走过荆棘与坎坷之后,最终步入了铺满鲜花的锦绣通途——
古调谱“新声”
有着古老历史文化的盘锦市盘山县得胜镇(原名大荒乡),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获胜在此立碑而得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时候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里无论是商贸、旅游、还是产业开发都非常活跃,是集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旅游之乡。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一枝民间艺术之花,那就是大荒皮影戏。从第一代祖师于山泰算起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前四代传承人都红极一时,唱遍辽河两岸,也是大荒皮影戏活跃和兴旺的时期。多年来,在盘锦农村,无论是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还是婚丧嫁娶、添丁祝寿、修庙开光,都少不了搭台唱皮影戏,他们融汇进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深受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到了上世纪“文革”时期,大荒皮影戏遭到毁灭性打击,大部分唱本、乐器被烧毁,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之后,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怀(艺名惊破天,现已88岁高龄),重操旧业,开始耍影、唱影,引来众多乡亲的好奇围观。后来,他又精心教授徒弟,在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周兴阁的支持帮助下,在三棵村老年活动中心进行皮影戏演出。此后,皮影人不断壮大,声名远播,不断地走向街巷、走进课堂,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与欢笑。
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市、县文化部门积极帮助和扶持下,在当地政府极力保护下,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恢复、传承与发展。大荒皮影戏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开花结果。
踏上“申遗”路
魅力盘锦 湿地欢歌
大荒皮影戏是辽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淳朴自然,生动活泼。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已经独自形成了一个流派。皮影人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人物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诙谐浪漫。它的唱腔是独具盘锦地区特色的“盐碱地”唱腔,不贴靠任何地区的皮影戏唱腔,杂糅于地方二人转的文咳咳,及盘锦地区地方民间小调、民间戏曲和音乐。
在耍影方面分“捻、拔、提、按、挑、压”六种技法。特别是在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怀(艺名惊破天)的指导下,他的弟子张桂芳(艺名彩蝶飞)、贾桂娥(艺名云中燕)又通过长期实践,独创了“翻马不翻人”的技法,可谓独树一帜。2011年5月,此技法在省城观摩演出时,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起初,随着大荒皮影戏剧团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出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开始只有《四平山》一个曲目,很单调,影人、影件奇缺,演出场地又空间狭小。第五代传承人平均年龄也在65岁以上,后继乏人。
为了解决诸多困难,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省政协曾几次派人专程调研,市、县文化部门及当地镇政府专门拨款捐物,社会各界也伸出援手。如今,当地政府定期拨款,有效地扶植皮影戏剧团发展。
2013年3月中旬,市委书记孙国相亲临大荒皮影基地参观指导,鼓励大家恪尽职守,打造精品,为申报辽宁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充分准备,全力争取成功。之后,市、县文化部门积极响应,先后拨款45万元扶植大荒皮影戏传承发展。得胜镇党委、政府做出决定,将大荒皮影戏剧团搬入镇政府东侧的文化中心大楼,大荒皮影戏剧团如沐雨露阳光,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巡回演出近百场,走进课堂120余场,深受家乡人喜爱。
2015年7月22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荒皮影戏名列其中。大荒皮影戏属于戏剧类,据辽宁省从事二人转、皮影戏研究50余年的专家组组长李威老师评价说,大荒皮影戏文本已成为全省非遗示范文本。它跨越年代150余年,从皮影戏的发展、衰落,又到繁荣等进行全面的细致研究。对耍影、唱影、刻影、唱腔及曲目等进行一一阐述。特别是具有独具盘锦地域特色的“碱巴蜡”唱腔的定位,得到省里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大荒皮影戏的重生之路走过了20年,唱到如今已有18名传承弟子。客观上,大荒皮影戏也面临着其他许多像“非遗”项目一样的窘境。比如皮影艺人年龄老化问题。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怀已经88岁,很少外出参加演出,最小的弟子赵青林(艺名云遮月)也已经61岁了。正像得胜镇党委书记王志杰说的那样:“在困难面前,这些老艺人们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向困难低头,仍孜孜以求地坚持唱影,学习刻影,非常难能可贵”。
为了让大荒皮影戏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秋季,得胜镇政府从河北唐山聘请了皮影老艺人,教当地艺人雕刻影人、影件。同时,走进学校课堂教老师和小学生们雕刻皮影和唱影。让孩子们感兴趣、多操作,既利于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又利于今后皮影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大荒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镇政府将其列入当地旅游发展项目,成为一项难得的拉动地方经济的旅游资源。随着皮影戏不断的深入人心,当地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地变化。比如,打麻将的少了,邻里不睦的少了,村里小偷小摸的现象没了。因为大荒皮影戏剧团又新编许多新曲目,如《得胜碑传奇》、《夫妻串门》、《戒赌》等在各村巡回演出,在乡亲们心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皮影艺人赵青林边卖豆腐脑儿,边唱皮影戏,声音高亢婉转,行云流水,离很远都能听见。他的艺名“云遮月”,却没人爱叫,都喜欢叫他的外号“赵影儿”,就是这个混称(照影儿)倒叫开了……
2015年11月8日,《辽宁日报·发现》专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了题为:辽河口再次响起了“碱巴蜡”的专题报道,全面介绍了大荒皮影戏的前世今生,从一个很高的视角极大肯定了它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其实,辉煌与成功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的过程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大荒皮影戏的申遗成功和哪些追寻梦想的夕阳老艺人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感动……
著名艺术家崔凯亲临艺术指导
魅力盘锦 湿地欢歌
皮影后台
皮影雕刻培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