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是东北皮影戏之乡,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皮影戏要借助“影窗子”和照明灯表演。早年,双城皮影的影窗子用大张“川连纸”糊就,用大勺装上麻油或豆油,点燃棉花芯子照明,后改用马灯,近现代才用电灯。影人子用熟过而透明的驴皮或其他兽皮镂刻而成,施以颜色,涂上桐油。双城皮影戏讲究唱念做打,演员精悍,分工很细,基本功扎实,演员人数以6人为宜,绝无滥竽充数者,行话称“七闲八碍眼”,并且在唱功和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流派。
皮影影人子分头与身两部分,可根据剧情插上或换下。头部称“头茬”,分“生旦净末丑”,用以表现各色人物。影身子有蟒、靠、官衣、道袍、袈裟、裙袄、打衣、抱衣,以代表人物身份。早期的影人子只有5寸身高,流传到双城之后,由5寸发展到8寸、1尺、1.2尺,最终定格为2尺身高。同时,舞台道具也由最初简单的桌椅、车马、刀枪之类,细化为文案、武案,使得亭台楼阁、山水园林、风云花鸟、雨雪雷电、硝烟烽火、刀枪剑戟,甚至飞机大炮都能在影窗子上表现出来。影人子凭借三根竹棍儿操纵,操纵者分为“拿上影”与“拿下影”两人,必须站立表演与演唱。特别是拿上影者,要对影卷(脚本)和每部戏的角色了熟于心,掌握整部戏的人物上下场和进程,相当于导演。乐队也分文武场,有四弦胡(主弦)、葫芦头(板胡)、二胡以及鼓板与锣鼓。演奏均由演员兼任,一只脚踏在木凳上,边演奏边看着影卷演唱。影卷上除唱词、念白外,尚有许多表演提示,演唱者必须精力十分集中,以防止出差错。唱腔分行当,唱词韵律严谨。皮影唱腔属板类行当音乐,要求严格,绝不准许跑梁子与改动唱腔、唱词。
双城皮影唱腔高亢、清脆,采用了二人转等艺术唱腔。到19世纪中叶,随着皮影戏在该地区的普及,从操纵影人到音乐唱腔、道白等全面改观,形成了高亢、粗犷、激越的黑龙江皮影戏艺术特色。
贴士:双城最有名的皮影镂刻艺人是城东的韩玉孚和城西的关德林,二人可不打样儿,直接在驴皮上刻制,技艺娴熟,作品玲珑剔透,形象生动,在国内皮影界名气很大。特别是韩玉孚的作品,造型洒脱大气,形象生动传神,刀法张弛有度,色艳而不俗,具有东北皮影的典型特征。
新浪旅游配图:双城皮影 图片来源:@非遗城
新浪旅游配图:双城皮影 图片来源:@非遗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