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园陕西展厅,大荔县的《同朝皮影》细腻的表演、婉转的碗碗腔唱段,让外国友人赞不绝口。大荔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大荔猿人”、“沙苑文化遗址”、“清代望族墓群”驰名中外。因发源于古时同州府(即今日大荔县)与当时的朝邑县,称为《同朝皮影》的东路皮影的唱腔———碗碗腔又久负盛名。据史书记载胜,乾隆年间“碗碗腔”皮影戏在同朝一代广为盛行。我国皮影分为牛皮影和驴皮影。而牛皮影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性,其发源地便是同朝。同朝皮影和“碗碗腔”后流入二华和渭南等地,也深受当地群众和艺人们的喜爱。

皮影艺术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代,相传从皇宫传出,后流行于民间。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土影戏”,属板腔体民间小戏剧种。消乾隆年间,各种唱板已基本具备,且产生了一批剧作家,最有名的当推李十三,其作品有“十大本”。

同朝皮影戏

《同朝皮影戏》包括了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等工艺流程,其手工精细,线条流畅,文人雅土清秀文静,武生将军英武雄悍,服饰舞台图案丰富多彩。它的的表演一般由五人完成,后改革增加人数,所谓“七紧八慢九消停”。皮影的表演主要靠“牵手”和“前声”来完成。“牵手”操竹棍以完成皮影人物的表演动作,即完成戏剧中的“做、打”;“前声”主唱生旦净丑和道白、说戏,并兼使月琴、手锣、堂鼓、尖板,另外还要帮签。“后台”司勾锣、铜碗、梆子、寅锣。“上档”拉二弦、司闪子、吹唢呐、吹长号,兼答“岔子话”;“下档”为拉板胡,兼拆签等。皮影的唱腔为碗碗腔。长期以来,受到民间音乐和各个剧种的影响,同朝皮影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曲调较明快、高亢、细腻、华丽,唱词典雅但通俗易懂,行当齐全,唱腔唱板丰富多彩。代表剧目有:《蝴蝶媒》、《火焰驹》、《金碗钗》、《唐王征西》、《劈山救母》、《刘秀走南阳》等。

同朝皮影戏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节日、喜庆之时,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成为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曾被誉为“宫廷音乐”、“陕西一绝”,为了保护传承同朝皮影戏艺术,大荔县文化部门从2005年开始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并组织展演活动,让这一民间小戏走进了艺术殿、堂,成为人们大荔文化宣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同州皮影》以他独特的魅力,先后出访了德国,参加德国萨尔州首府萨尔布吕肯市建市1000周年“中国文化周”演出活动,并访问了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参加了上海世博园的演出和全国等地的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各路媒体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为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