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官油流鬼》的宣传册上打出的卖点叫“实验京剧”,这个实验的确够大胆。

京剧与皮影混搭,是中国戏剧舞台从未有过的尝试。戏中,演员和傀儡在表演上相交融,与帷幕搭成的空间相交织。

也许一部戏未必能成一个答案,至少是个有趣的提问。先前有梅兰芳与克莱斯勒的握手,现下是韩非子剧社和法国导演合作。皮影的诡与奇、京剧的秀与美,两锅传统的老汤用西方现代戏剧理念的火熬上一个半小时,调出一道中国范儿的新味。
  融合蒙太奇 新思路做老戏

《灯官油流鬼》是中国最脍炙人口的“神怪”戏,故事情节多层次交叉,既有爱情讲述又有判案悬疑。这部以丑角为主人公的鬼戏,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剧目《铡判官》。该剧讲述了灯官油流鬼路见不平,为冤死的柳金蝉伸张正义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 “小人物”形象。京剧与皮影混搭,老戏开出了新花。

一个混搭的奇异舞台上,几块荧幕共同构成了皮影的表演区域,演出时,皮影戏配合京剧演员真人演出,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这样的鬼戏而言,阳间和阴间的时空转换、人的灵魂出窍等,都适合借助皮影构造的另外一个时空和写意手法去呈现和完成。这样的切换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延伸了舞台艺术的表演空间。荧幕同时也是京剧演员表演时的背景,灯光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荧幕上不同颜色灯光的转换,即可渲染气氛和人物心理。

这部戏一共由8个皮影演员和5个京剧演员参演。本轮演出最小的演员不过18岁。“我们不需要‘角儿’,只靠作品,只要有足够的配合度,不同的艺术都可以融合在一起,把戏做得很精彩。”韩非子剧社社长韩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京剧是国粹、皮影是国宝,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尤其演《灯官油流鬼》这一出鬼戏,它恰恰有它的优势。把这两个剧种嫁接也好、混搭也好,我把它叫做剧种异化。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变化,肯定不会有发展。”

皮影改良 旧手法见新意

早在2006年,韩非子剧社打造的脱胎于《西游记》的《龙宫借宝》,已经开始尝试将京剧和皮影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当时只是雏形。”韩迟说,“还没有京剧的真人表演,只是在皮影戏中借用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唱腔。”这种尝试源于剧社力图创新的愿望。当时正值中法文化年,韩迟和对中国戏剧及鬼戏颇有研究的法国青年导演萨拉·奥本娜探讨剧社应该做什么样的尝试时,想法不谋而合:做皮影戏出身的韩非子剧社,又有来自合作方北京京剧院的支持,那是不是可以将两者融合?随后她们选择了京剧《铡判官》,决定将其重新改编成《灯官油流鬼》。

实验从未停止。2012年在小柯剧场的演出,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京胡铙钹与西洋乐器同台,皮影京剧配以现代音乐,《灯官油流鬼》中的跨界混搭让人称奇,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别致感受。在这里,传统和现代的界限变得模糊而无关紧要,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也给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

“我们的改良都是从无数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剧中选择用皮影表现的闹元宵、灵魂出窍等场景,往往是现实舞台不利于展现的,而这恰恰发挥了皮影这一虚拟艺术手段的优势,与其他艺术元素形成了有机结合。”同时就像韩非子剧社在起步之初遭遇的问题一样。“很多人不了解市场和受众,不熟悉商业运营,以为单凭一部好戏就能改变现状”。

“也只有北京这样活跃的文化市场和生态环境,可以让韩非子剧社一类小众剧团也能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一直待在东北,可能早完了。”韩迟说。韩非子剧社正是从东北走出来的民营剧团,剧社的组建本身就颇具戏剧性。“我父亲是黑龙江某报刊的编辑,爱写剧本的他本与皮影根本不搭界,一次偶然机会回老家双城采访影匠,结果就迷上了这门传统艺术。”

“传统皮影的处境很尴尬,没有造血功能,也没输血来源,按老路子演下去,迟早得搁进博物馆自娱自乐。改良皮影首先就是顺应市场和受众的需求。”韩迟每天在北京到处联系演出机会,很快发现校园市场是个大蛋糕。“我们主动为幼儿园孩子们送戏上门,而公办剧团很少愿意扎下去。”也正是面向大量儿童受众,启发了韩非子剧社开始尝试将同属傀儡戏的皮影和木偶进行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实验剧目。“我和弟弟到中国木偶剧团学艺,剧中农民伯伯种田等实景用木偶演示,水下戏等不易表现的场景则发挥皮影的优势,寓教于乐,很受学校师生欢迎。”韩迟说。

16年的北漂经历,从蹬三轮拉道具满北京城跑幼儿园到进专业剧场站稳脚跟,“最近几年常涉猎话剧圈,未来还可能做动漫、微电影和网络剧”。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兴盛,世界范围内戏曲、戏剧等传统表演门类都面临着革新的课题,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抑或舍本逐末、哗众取宠,都无益于传统艺术的再兴,如何保护祖先的精神遗产,同时在遵循内在基因的基础上生发全新的审美价值,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

找到观众 才有生命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