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是皮影戏最真实的写照。这一中华民俗文化精粹,在经历了千百年繁荣后,如今正从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消逝。作为湖南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山皮影戏也面临着被淡忘的危险。
皮影戏采用蜡烛或桐油灯为光源,将兽皮或纸板剪制的形象投射到白色幕布上,以表演各种故事。表演艺人用当地的曲调配音唱曲,同时配以乐器伴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戏始于汉朝,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南亚和欧洲。由于皮影古朴典雅,常常被装裱收藏或作为礼品送与友人。如今,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逐渐淡去,仅在特殊场合才可以看见。
在湖南郴州市华塘镇油山村,78岁高龄的罗能静表演皮影戏已有50余年,“油山村以及周边的村子,只要有些喜事都会请我去表演。乡亲们喜欢看,我也很乐意去表演。最远的去过桂阳县,交通不方便翻山越水也要去”。
“几平方米的台子便是舞台,一块白布便是幕布,小人在幕后表演。”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栩栩如生。“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乐器,一边用手操纵皮影,一边用当地曲调讲故事,深受大家喜爱。”罗能静说,“最火爆的时候有1000多人同时观看。”
40多岁的村民何华玉说:“从小就爱看他唱皮影戏,他去别的村表演,我们就跟着他去看,但他现在已经很少表演了。”
罗能静拿出自己手写的剧本给记者看,发黄的本子足足有一大袋。罗能静说,皮影戏曲目很多,大概有10多本。他随意拿出一本《征西全本》向记者介绍说,“如果每天晚上演4个小时,这出戏也要演12天才能演完。”
在储物间,罗能静打开一个布满灰尘的箱子,里面有几十个皮影。他从箱底拿出一个盛装的人物皮影说:“这是58、59年的时候从上海买的一套皮影。”尽管已经有50多年了,这套皮影仍光艳如新,罗能静拿起皮影上的两根棍子就抖动起来,灵活自如。“这套皮影当时花了好多钱,这么多年来一直非常爱惜,都是当宝贝的。”
箱子里还有几个未上色的皮影,罗能静说最早的时候自己也做皮影,自己剪牛皮,自己打磨、熨平,自己装上抖动的棍子,制作工序很复杂。
“虽然现在很少表演了,这是一辈子的爱好,还是会经常打开箱子看看。”罗能静说。
罗能静的表演小队本来是4个人,他边唱边操纵皮影,其他三个人吹笛子、吹唢呐和拉二胡。“两年前,有两个人去世了,更没法演了。去年表演过两次,尽管没有人配乐,自己一个人抖着皮影唱戏给大家伙听。”罗能静说。
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普及,皮影戏再也没有以往的风光了。“没有人表演,喜欢看的人也不多了。”罗能静说。
油山皮影戏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罗能静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学,周围村的人也没有一个愿意学,这个手艺将在自己手里失传。
当记者问起,如果把配乐录下来播放,你自己边唱边表演皮影,你还愿意继续表演吗?
“愿意,那当然最好,我自己就能表演了!”罗能静老先生一下就提起了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