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绳武张绳武(1885-1968),河北省滦南县人。皮影艺术界和东北、华北地区公认的“皮影大王”。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松树村人,原名张荣绪,号老绳。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常年给地主打长工,由于家境贫寒,仅在本村的私塾念过二年书,十二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张绳武在皮影艺坛上从事表演艺术活动达半个世纪以上,在诸多皮影表演艺术家中,亦为佼佼者。活动范围,遍及河北及东北的沈阳、丹东、锦州、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直到佳木斯以北的鹤立岗(现鹤岗)。

张绳武自幼勤奋好学。对皮影这种通俗的大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模仿着腔调唱起皮影来。家乡文化艺术底蕴的积淀和影响,对形成一个未来的艺术家起了很重要的启蒙教育。当时,在本村有一个小影班,张绳武为了实现学习皮影戏的心愿,经人介绍到这家小影班学唱皮影戏,并拜马继三为师,学唱老生。出科后,年轻的张绳武怀着兴奋和探索的心情,步入皮影戏艺术实践的领域,来到乐亭的庆丰堂影班。一连五年,边演唱,边锤炼着演唱技艺,在这期间,通过学唱几十本影卷,逐渐丰富了有关方面的皮影戏知识,也提高了文化水平,给以后深入这一艺术殿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后又到乐亭的翠荫堂影班唱影,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表演艺术实践,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颇受群众欢迎。这个影班领班人是唱花小的著名皮影戏演员苗幼芝(张绳武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与苗幼芝合作达三十年之久),他在艺术实践和唱技上虚心向苗幼芝学习,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从艺经历

张绳武于1907年至1917年间,在东北的沈阳、营口等地活动。他特别在唱腔上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改革,创造出独特的“呵腔”唱法,“呵腔”也称咳腔,韵味醇厚,遒劲有力,苍老中别具雄壮韵味,尾音一“呵”,魅力无穷。这种唱法颇受观众喜爱。

1918年唐山老庆光戏院的老板慕其名,特邀请他赴唐山演出,此举为影戏进入剧场演出开了先河。这时张绳武的演唱艺术也臻于成熟,演唱效果很好,观众日益增多。演出约有六年之久。居住在唐山近郊的农民,有时趁农闲和进城的机会,专门来听张绳武唱的皮影戏,皮影戏在小山这块土地上,盛极一时。由于他唱影的独特技艺,农民达到酷爱的程度。于是,送他一个亲昵的绰号“张老绳”,表现了人民大众对一个皮影戏表演艺术家的崇敬和热爱。

1924年,到昌黎的乾利堂影班唱影,这个影班里,人才荟萃,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皮影戏演员。如苗幼芝、李紫兰、曹辅权、周文友、孙兆祥、赵云章、宋瑞林、龙君甫、顾丰年、张茂兰等。其中的苗幼芝、周文友、宋瑞林、张茂兰在皮影戏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创新;因而,这个影班兴极一时,轰动了关内外。

社会影响

张绳武几十年皮影戏艺术的实践和改革,在广大观众中产生深远影响,时称“影界大王”。他引起天津昆仑唱片公司的瞩目,1934年该公司特邀请张绳武、齐怀、康雅亭等人灌制皮影戏唱片。这次灌制的唱片有《大封官》、《天河配》、《武家坡》、《张彦看画》、《假金牌》、《江东计》、《唐明皇哭妃》、《花菱戏褚贵》等。唱片投放市场后,颇受欢迎。

这次灌片后,张绳武在皮影戏艺术上赢得了更广远的声誉。1935年日本国宝利唱片公司和荣利唱片公司相继邀请他去日本灌制唱片。1936年长春的胜利唱片公司也邀请张绳武去灌唱片。

贡献

张绳武先后共灌制了57出皮影唱片。除前边提及的唱片外,还有《呼延廷搬兵》、《渭水河》、《唐二主探病》、《刘备托孤》、《请诸葛》、《东吴招亲》、《阎明经祭法场》、《夜审石崇》、《莲花奄》、《芦花计》、《淤泥河救驾》、《哭人头》、《审张驴》、《雁门关》、《青锋山》、《打棍出箱》、《连环计》等。这在皮影戏艺坛上进一步奠定了表演艺术家张绳武的“影戏之王”的地位,也标志着他的皮影艺术达到更臻美、更完善的境界。

1940年轩乾利堂影班解散,后与影界同仁集股在沈阳成立了共和影班,到黑龙江的鹤立岗等地演出。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张绳武加入了沈阳戏剧协会。1949年又回到唐山,在天光影社唱影,一直到1958年。他的皮影艺术,在五十年代唐山广大观众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是一个皮影表演艺术家的黄金时代。

1958年,他参加了唐山地区皮影戏汇演,在汇演中,他饰唱了《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获得了演唱奖和荣誉奖。

同年,唐山戏校成立,他被聘为教师,精心培育皮影幼苗,每天教学生念唱基本功和刻画人物等演唱技巧。张绳武的皮影艺术,不断提高,颇受我冀东地区、东北各地群众的欢迎。同时他为皮影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他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独树一帜,所以被誉为“皮影大王”,成为“滦南三枝花”的代表人物之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