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三百多年前从外地传入攸县民间一种古老文艺形式,在采用花鼓戏唱腔的基础上,用攸县方言用作道白和串词,加上夹杂诸多俗话俚语,极为贴近百姓生活,因而受到欢迎并一直传承下来。
  
  皮影演出场面简单,几张八仙桌便拼成戏台,用幔帐围住三方,正面用竹杆或木架支起一块白布,台内燃灯照亮,便可演出。旧时用一种特制的方形专用灯,用茶油浸泡数根灯芯即可点亮。现在多改用电灯。
  
  演出时,一人主操皮影,一人打锣鼓,一人操琴吹唢呐。主操皮影者两手手指间都夹有操杆,口中代剧中人物唱腔和对白,常常一人分饰演几个乃至十几个角色,腔调有男女之分,文武之别,打斗场面还常用脚一抖叫“连唱带说一脚踢”。
  
  负责打击乐的,称“武场”,一个人操作5~7种响器,乐器用椅子分位固定,布局俨然现代的爵士鼓,敲出时四肢并用,手不停脚冒歇。负责管弦乐的称“文场”,琴笛唢呐交替演奏。文、武场人员分角色帮助演唱和道白,或帮腔和助威,凡参与演出者都必须吃透全剧本,反复排演形成默契。现今一个皮影队一般是四人,有的更多,还有的接纳了女艺人参与演出,使演出效果更佳。
  
  皮影中的人物、景色制作俱用牛皮、驴皮或羊皮制成,先将皮革在桐油中浸润,使其透明,然后请纸艺人剪作人形,加上色彩。每个人影分身首四肢六部分,再用铁丝或粗线连缀起来。使之能活动自如。如今改为皮纸制作,用操杆操作,分生、旦、净、丑四种,皮影人的身像只十几个,而人物头像却多达数百个,演唱时依据人物而取换头像,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脸谱泾渭分明,让人一看即知。
  
  旧时,皮影传承方式大多是父教子传,或承师学艺。皮影演出主要聘于一般农家祈求平安吉祥,许愿还愿,庆生辰建新房等场合,如今由于影视网络的冲击,皮影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目前攸县只有槚山、高枧、石羊塘等少数几个地区还保留着皮影队,演出者也相对老龄化,但攸县贾山皮影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使得这一文化品牌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师傅在幕布后面主操皮影

皮影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