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各色春晚“刷屏”,这就是春节呀。在这“春晚自助餐”里,大年初一晚上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播出的“2014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春晚”可让嘉兴观众品出了家乡的味道。来自全省30多个县市的400多名草根演员通过电视荧屏向全省观众展现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一手手绝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不少嘉兴元素,海宁皮影、硖石灯彩和平湖派琵琶都一一亮相。  

海宁皮影

江南的皮影戏以东南沿海诸省市为代表,其中浙江的海宁、桐乡流传较广,据专家论证,现存的海宁皮影戏是南宋皮影文化的典型代表。海宁斜桥镇中心小学有个皮影剧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只要是有关非遗的活动和演出,总能看到剧团成员们的皮影表演,这次的非遗春晚,自然也少不了他们。

6个孩子,2个三年级、4个六年级,都是皮影剧团的成员,带队的郭晓明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参与的是节目《童谣童玩》里的一部分,和泰顺木偶等一起完成了4分多钟的表演。

看过皮影表演的观众知道,以往是由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的绝技,无论是即兴演唱、假声扮演,总让人惊叹。这次,小演员们可没有躲在幕后,而是和手中的皮影一起亮相舞台,以舞蹈的形式,向观众展现海宁皮影的魅力。  

硖石灯彩

细心的观众一定发现了,非遗春晚的舞台上,无论是背景上的剪纸,还是观众席上悬挂的花灯,都是非遗传人的才艺结晶,这其中也包括了20多盏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的“灯会”、“灯展”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蔚然成风。为展现硖石灯彩的美,非遗春晚的主办方不仅用它装扮舞台,还请了海宁当地的6位舞者深情演绎了一段舞蹈。江南水乡的一群天真烂漫、纤细柔美的妙龄少女,提着自己扎制的“海宁花灯”,兴高采烈地迎灯、观灯、赏灯、嬉灯、闹灯……水乡儿女庆丰收、庆团圆的喜悦心情在整个舞台上弥漫开来。而压轴歌曲《非遗工作者之歌》的伴舞,则是6名婀娜多姿的少女,身着粉红荷花裙,手提硖石灯彩,如一朵朵出水芙蓉,伴着变幻起伏的音乐翩翩起舞,她们奔放的激情,灿烂的笑容,似水之流韵,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赢得了全场热情而激烈的掌声。  

平湖派琵琶

80后台州姑娘黎庆慧,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湖派琵琶的传承人。一曲琵琶名曲《平沙落雁》抑扬顿挫,再配合舞者千变万化的舞姿,完美结合产生的独特效果让演奏者黎庆慧倍感欣慰:“能够将平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这么大的舞台,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黎庆慧是平湖市非遗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曾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琵琶专业。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她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平湖。2009年,黎庆慧拜师平湖派琵琶第六代传人朱英的儿子朱大祯,成为平湖派琵琶的一名传承人。“平湖派琵琶最大的特点是‘下出轮’,因为指法独特,所以弹拨出来的乐曲特别细柔,朦朦胧胧的,很唯美。”从说话的口吻就能听出,黎庆慧对平湖派琵琶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年味十足

据了解,浙江是“非遗”大省,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居全国首位。所以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就把民间的“非遗”传人请上舞台,打造一台纯草根的电视春节晚会,所以今年这台非遗春晚已经是第二届了。“这台晚会太精彩了,原来非遗也可以这么青春时尚、美轮美奂。希望这样的春晚每年都能举办。”嘉兴观众李雪英感慨地说,她从历史感厚重的“土里土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看到了“洋气”,更看到了乡情和乡愁。

“其实,春节的年味大多来自于‘非遗’,‘非遗’就是乡愁、乡情的最好载体。”节目主办方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其实也是“非遗”项目最丰富的时段,把“非遗”项目组织起来,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失去的乡愁和年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