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走街串巷演皮影的艺人走到哪儿,总能招来周遭老小一看究竟,如今,即使是逢年过节,街上也很少见到皮影表演了。近日,日本影法师剧团在中国儿童剧院演出了《竹取物语》,在这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幻影剧中,中国皮影是剧中运用的几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相对于剧中同时运用的日本影绘戏形式,中国皮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数百年的演绎生涯,然而它却随着日本巡演剧目走向世界。

中国皮影戏VS日本影绘戏影戏单独做不大 综合艺术是出路

在幻影剧《竹取物语》中既有中国的皮影戏又有日本的幻影戏,那幻影戏和皮影戏有什么不同呢?此次演出的日本影法师剧团艺术总监山崎靖明说,日本幻影戏又称影绘戏,只有6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江户时代。当时平常人家用“影子娱乐”,就是晚间点着蜡烛用手在墙上做各种投影形象。后来,欧美的投影技术传到日本,影绘剧才真正发展起来。最近几十年才有了正式剧团。

日本专业从事表演影绘戏的剧团有6家,大约有130多名从业人员。而影法师剧团每年有200场演出,观看演出的群体还是以中学生和儿童为主。日本中小学开设了艺术鉴赏课,其中就有影绘戏,剧团会配合课程创作适合不同年级的影绘戏剧目。

在《竹取物语》中,山崎靖明大胆起用了话剧导演鹈山仁来导这部幻影戏。剧中运用皮影戏、影绘戏、演员真人串场等不同的形式,用了8块银幕和丰富的光效手段,使《竹取物语》成为立体、综合型的剧目。皮影戏或影绘戏只是整个剧目中的一部分,而剧目的演出空间就被拓展开了,不光是银幕而是整个舞台。山崎靖明认为,影戏单独做剧目,做不大,只有把影戏放到各种剧目中,才能使各种表现形式相得益彰。

日本官方和媒体并不重视影绘戏,导演鹈山仁在接这部剧时,对影戏也并不了解。但在这次执导中,影像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深深影响了他,鹈山仁决定以后在自己执导的话剧剧目中要适当地增加影绘戏的成分。而如何让这种传统艺术受观众欢迎,鹈山仁说:“那就得有很多变化,而且剧场效果要华丽,要有很快的节奏,要在有限器材的地方展开无限的想象,创作形式要多样,各种现代的舞台手段和舞美艺术都要用到,不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影绘戏剧目。”

皮影·溯源

汉武帝思故人夜观画像 张良城楼演皮影退军

中国皮影的起源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早的传说都与神有关,有的说是远古的太黄真人最先教人制作皮影,后来又有人说是观音菩萨发明了皮影。

文字版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搜神记》,文中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很难过。手下人就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帐子中点起灯烛,映出的形象宛如李夫人的影子。汉武帝在另一帐中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汉武帝道:“是 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后代《海阳竹枝词》中也记载了此事:“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宋代岳珂在《桯史》中说:“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影戏……”

民间版

民间说:“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人百姓家。”说的是汉代一个小太子爱哭,一天宫人抱着他玩时,他看到窗户上有树叶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有人受到启发开始在明亮的帐后进行影像表演。

也有人认为,皮影的出现与张良在城楼设影退兵有关。民谣中说:“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说的就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吓跑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了胜利。现在湖北一带的皮影艺人仍然把张良奉为皮影的鼻祖。

皮影·雏形

唐长安灯会走马灯上岗 佛经俗讲手绘画添生动

隋唐时期,据《太平广记·幻术二》记载,有个名叫宋子贤的人,他能在自家楼上表演迷惑人的影像。

晚上,他在楼上点了灯,一会儿窗上就会映出一个人的影像,同时还会传出宋子贤的声音。忽然,影像又没了,再出现时,已经变成佛的样子。

佛陀对众人说:“宋子贤就是佛陀转世”,看的人觉得惊奇便对宋子贤敬畏起来。后来,宋子贤凭着“妖术”的影响力立了山头,响应者众多。

宋子贤虽然借助窗纸、灯光同时运用配音假扮了佛的形象,但这一“妖术”表演与皮影戏的表演已经很相像了。

唐初睿宗时期,每逢正月十五十六晚上,长安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安福门外搭了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用锦绮包裹,用金银装饰,还要燃起五万盏彩灯。

诗人张悦记录了当年的盛况:“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此时,出现了皮影戏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灯具——马灯(亦称走马灯)。

自唐太宗开始,唐朝政府积极提倡宗教,各种讲经活动频繁举行。当时讲经分为“讲经”与“俗讲”。“俗讲”面向的是世俗大众,为了能把佛教经义讲得活泼生动,讲师在讲解经文时常常用手绘画来图解教义。后来,在俗讲的队伍中除了僧尼外又加入了民间艺人,讲述内容除了佛教经典外还加入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

敦煌文书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点影灯用”的记载。虽然不能证明“影灯”就是皮影,但皮影戏的雏形已经出现。至今戏曲行内人相见,相互问候时,并不说你唱戏了没,而问:你宣卷了没。这说明,佛教的讲经宣卷与皮影戏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皮影·繁荣

瓦肆影戏兴痴迷人遭戏 伴元军出征皮影传四方

到了北宋,正式出现了走马灯。北宋都城开封,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要在东华门前举办赏灯盛会,其中一个重要节目就是走马灯。在灯中立一竖轴,轴上部安放水平叶轮,叶轮边沿悬挂用纸制成的骑马人物。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

开封城内娱乐场所也很多,有一种叫“瓦肆”的地方,专门演出“百戏”剧目,其中就有专门演影戏的场地。时令节日,城里各处都设有乐棚,还有很多随时开场表演影戏的小棚子。

宋代皮影有忠实的戏迷,他们天天看影戏表演。《明道杂志》中记载:有位痴迷于皮影戏的富家少年每看到关公被害就会落泪。一次,他的同伴决定要捉弄他。他们与表演皮影的艺人约好,就说关公是蜀国大将,把他斩了,关老爷的鬼魂就会出来作祟,只有花钱好好地祭奠关老爷才能躲过此难。少年听后花了一大笔钱买来丰富的食物祭品,祭品关老爷没吃,全进了少年同伴的肚里。

后来,南宋都城杭州又成为皮影的中心。南宋官员仿北宋的瓦肆,在杭州城内外修建了许多“瓦舍”,招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场所。还出现了“绘革社”、“镞影人”等专门以刻镂皮影为职业的行会组织。民间富裕人家的老人过生日、其他节令,除筹办酒宴外,最重要的节目就是请著名杂剧或影戏戏班子来表演。

元朝时,军人成为最受重视的群体,不少皮影艺人把军人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们伴随大军远征,为军人表演,皮影也成为军队里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皮影也随着元朝战马的脚步向四方传播开。

皮影·延伸

“宫影戏”成王府座上宾

太痴迷政府颁法禁通宵

明朝建都北京后,皮影在河北一带迅速发展。永乐、万历年间,中原皮影艺人又跟随屯兵大军到了边疆地区,皮影与当地的地方戏曲相结合,形成了各地独特的皮影艺术风格。

清代,入关的满族人非常喜爱皮影戏,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皮影戏舞台和道具,艺人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表演,那时叫“宫影戏”。因为宫廷、贵族的追捧,北京、河北一带的皮影空前繁荣。随着满汉文化交流的加深,皮影进入东北和辽宁一带,往南由河北传入山东。

清代时在广东潮州,戏迷们只要一进戏院就入迷,整夜呆在戏院,天亮也不知道,直到听到晨钟敲响才散去。政府不得不专门为此颁布法令,不允许通宵达旦看皮影戏。

随着皮影戏传播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县府所在地,各种皮影表演流派也相继形成。皮影也传播到了欧美,在18世纪中期的法国,观看中国皮影成了一种时尚。

后来,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以及不断的普及,皮影风潮渐息。加之近些年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皮影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

皮影·剧团

演出季节性强 送戏上门遭拒

被采访人:李宏(北京皮影剧团团长)

北京市皮影剧团是目前北京市惟一一家专业剧团。剧团成立于1957年,“文革”时解散,1979年又恢复了,但从恢复后直到三年前才招了新学员。剧团总共12个人,演戏、制作、编导、设计等全都这些人做。现在团里人员平均工资一千多,老人慢慢都走了,新人不补进来这门手艺就得失传,剧团就得解散。

剧团有40多个节目,可现在送戏上门人家都不接待。皮影戏的观众一般是学生、儿童,上学校联系,客气点的说,课程安排不过来,不客气的连门都不让进。倒是一些大使馆里的学校和外国语学校请得比较多,一年能固定去这些地方演五六场。其次就是逢年过节,各单位有团拜会的,还有合资单位请得比较多。

现在,皮影戏演出季节性很强,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演五六场。但因为一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又没有专门的业务员,只能等着人家上门来请。有的单位请了去演出,还一个劲地砍价,现在虽然剧团花的都是自己挣的钱,可也不能为了那点钱,砸了剧团的金字招牌。

前段时间在新街口电影院开设了一个小厅专门演皮影戏,能坐60人,每周五六日上午10点,大概50分钟演三四个剧目,刚开始有宣传上座率还不错,现在没宣传了人数又下来了。

以前也跟国家级的剧团合作过,演出效果也不错,但毕竟级别不一样,而且皮影剧团的各种条件跟人家没法比,合作也得对方同意。虽然现在在申请国家级“非遗”,但即使申请下来了,资金这块也不大会有补贴。

皮影·观众

银灯映照千员将 已消失于老胡同

老贺(曾经的皮影迷)

小时候看到挑担子演皮影的,就跟着瞎逛,他们演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前段时间,一个外地朋友约我拍张演皮影的照片,想着去转转老街老巷的应该有,可转了几个小时一无所获,问了一位坐在家门前石礅上的老人,他也是一脸茫然地说:“好些年没见过了。”

记忆里,皮影戏班只有四五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俗话说:“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戏。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五六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阁、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应有尽有。

皮影戏班每人随身带一两件乐器,如板胡、二胡、笛、钹、鼓、锣等,每到一处,就用两根棍子把一块白纱布(也叫银幕)一撑,挂一只汽灯,再放一两张桌子、几条长凳,皮影戏的舞台就搭好了。

节目都是大家熟悉的戏,像《封神榜》、《岳飞传》、《杨家将》、《西游记》等。

几年以后,刚上小学的我在班上大段大段讲述岳飞抗金、唐僧取经的故事时,老师惊奇不已。他以为我小小年纪就看了这么多书,其实我一本也没看过,都是看皮影戏知道的。

皮影戏《如来讲经》

皮影戏《红灯记》李玉和形象

军列队伍已经在皮影舞台上浩浩荡荡地行进了千百年

老汉抽烟的特技效果就是用一根细管对着烟管吹烟

清宫影戏成王府座上宾 现今送戏上门不受欢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