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东区实验小学,有一个孩子们都“削尖脑袋”想要加入的社团—工艺制造社团光影工作室。这里有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有孩子们自己搭建、亲自出演的舞台,更有一颗颗对民族文化瑰宝无比向往的炽热之心。

39岁的何英是河东区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18年的从业生涯让他深刻认识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的无尽宝藏。为此,在同事张扬老师的帮助下,何英成立了实验小学“工艺制造社团光影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孩子们各种工艺制作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素质教育、快乐学习。

一张刮画纸、两副一次性筷子加上几个废旧圆珠笔芯,实验小学“工艺制造社团光影工作室”的孩子们就能制作出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个个生动的“皮影”人物,工艺制造社团渐渐变成了小型皮影戏演出剧场。本学期初,在社团老师的创意下,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皮影戏”搬入课堂。由于制作“皮影”的材料工艺比较复杂,何老师就将传统制作工艺简化,利用身边的环保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皮影人物。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皮影”制作熟练了,花样也越来越多,于是开始自己设计剧情,用亲手制作的“皮影”和道具,演绎传统皮影戏。近日,孩子们自编的皮影短剧“新草船借箭”正在加紧排练,诸葛亮怎么借到曹军射过来的漫天导弹,周瑜怎么用潜艇偷袭曹军的航空母舰,一段段新奇的剧情也让同学们充满期待。

刮画纸“皮影”的创意算得上何英的“专利”。“其实社团成立已经两三年了,之前一直结合传统主题,开展仿唐绘画教学,例如《仕女图》、《神仙卷》等,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掌握中国绘画的手法,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在绘画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教孩子们制作走马灯,增加课外活动的趣味性。”何老师介绍说,“看着孩子们将绘画转化成立体的手工作品的兴奋劲儿,我突发奇想,把具有民族特点的皮影制作跟中国绘画嫁接。利用刮画纸和筷子、圆珠笔芯等信手拈来的材料,教孩子们制作皮影,没想到孩子们不仅掌握得非常快,而且制作兴趣越来越高。现在制作方面初见成效,孩子们又开始自己查资料、写剧本,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小小的皮影戏。”

创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何英爱好广泛,但是都离不开美术。雕刻用的各色小刀他随身携带,素色橄榄手串上亲手雕刻的各色人物活灵活现,平时浏览最多的网站不是文玩网就是中华美术网。下一步何老师准备一点点开展提线木偶、卫生纸浮雕、泥塑、木刻等的手工制作,让新课改下的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何老师说,其实美术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要求也很低,有时候一张纸一支笔就能完成。老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化繁为简,让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双手,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何老师还有一个想法,就是适时与周边的社区结成对子,在寒暑假期间,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快乐美术教育,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