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这种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皮影流派较多,但是我省的马派皮影却颇具影响力,并入选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昨日,新安晚报记者来到马派皮影传承人马飞的工作室,了解他“弃医从影”的过程。

马派传人“弃医从影”

灵璧马派皮影戏相传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经名扬黄淮两岸。马飞是马家皮影戏嫡系传人,他从11 岁起便随爷爷登台表演皮影戏。上世纪50 年代,马飞的爷爷、大伯、二伯、爸爸和大哥都从事皮影,一家能拉起5个戏班。他从小热爱这门艺术,并且学会了包括制皮、雕刻、表演、唱戏、演奏等全套手艺。

马飞的皮影生涯一波三折。1990年以前,他一直在家乡从事皮影演艺事业,但随着打工潮到来,皮影艺术团的成员们纷纷下海,他也只好来到上海打工,成为一名牙医。

当牙医收入颇丰,衣食无忧,但他一直放不下心里的皮影梦。2010 年,他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上海工作,回到合肥。在文化部门支持下,他现在作为合肥市“非遗”传人,在城隍庙的工作室里专心研究皮影艺术。

皮影人物要雕数千刀

在马飞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好几块整块的驴皮,大量形形色色的皮影以及锣鼓等乐器,这些都是马飞的“行头”。他指着几块驴皮说:“这些驴皮是我定期回灵璧老家收的,收来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作,才能把生驴皮做成皮影材料。然后我要设计图案,并且在驴皮上雕刻,一个大的皮影人物有时要雕上四五千刀才能完成。等到皮影做好,开戏的时候还要表演、操作和唱戏一起上,才能做好一台戏。”

说着,马飞现场给大家表演了一段“魔调”。随着他一阵敲打,锣鼓齐鸣,一阵嘹亮悠扬的嗓音缭绕在房间,马飞用戏曲描述了一段“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开头,博得了满堂彩。

放下乐器后他向记者解释:“马派皮影的风格比较独特。比如你看陕西皮影,人物的鼻子和下巴都很尖,但是马派皮影的人物面部线条却比较圆润,人物造型也更加灵活。另外从腔调上来说,陕西皮影唱的是秦腔,但是我们唱的却是黄淮两岸特有的‘魔调’,这是别的地方都没有的。”

创作合肥特色新皮影

在马飞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了秦香莲、陈世美和黑包公等传统戏曲人物形象。

马飞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水浒传》《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皮影剧目,他也在结合合肥特色不断创新。弘扬包公形象的《铡美案》皮影人物已经制作完成,他正在着手策划与李鸿章有关的皮影戏。

传统的皮影艺人多半表演一些传统剧目,如果排演李鸿章主题的全新剧目,会不会难度很大?对此马飞回答:“这个熟能生巧。我肚子里皮影戏唱词曲调够我唱一个月不重样的,把这些融会贯通了,就能编出新的曲目了。”

马飞目前的烦恼是,自己辛苦研究的非遗项目却后继无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做皮影,他非常想招能专心演习皮影艺术的弟子,将这门艺术传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