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
影子的故事
本稿来自葵花手创特约撰稿人 陈呵呵
电影《活着》拍摄于90年代,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坎坷命运。皮影,作为电影中的重要线索,几乎贯穿了男主人公的一生。皮影戏这一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对影片的观赏性和美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电影《活着》
儿子给正在表演皮影戏的男主人公送来一碗加了“醋”的茶,是《活着》这部沉重的电影中为数不多真正欢乐的场景。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中国皮影有秦晋影系、栾州影系等七大流派,其中,堪称皮影“活化石”的是陕西华县皮影。华夏皮影戏形成于清代初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常演常新,经久不衰。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旧日,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5人,背上行囊,随时可外出演出。表演时,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戏曲人物的同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农闲时分,华县皮影经常流动演出,在电影电视没有普及的年代,观看皮影戏是当地人们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
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一般来说,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除了造型小巧玲珑的影人之外,还包括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等各个皮影,可谓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华县皮影的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学界称之为“五分脸”。体形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鼻尖口小,秀婉妩媚。画工秘诀云:“要画愁,锁眉头;要画笑,嘴角翘;要画哭,眼挤住;要画躁,嘴角吊”。
着色对比强烈,活波明快的跳跃感也是华县皮影的一大特色。皮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皮影人物用色单纯洗练,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一般仅用红、黑、绿、橘、黄这几种色纯度、透明度较高的品色渲染,通过民间色彩搭配及其象征表达角色的正邪与特点。
在皮影演出中,唱腔非常具有地域特征,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两种,委婉动听的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
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 细腻委婉,演征战戏激昂刚健,唱悲苦戏则凄婉缠绵。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的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
曾经,人们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总会看到精彩的皮影戏,艺人们操纵皮影的提线,在幕后的灯影里打、跳、翻、跑,变幻着各种角色。在幕布上跳动的,是生活的里的酸甜苦辣,是身前身后的巨变沧桑,是小村口的俏故事,是阁楼上的小情趣,更是平凡日子的释放与升华。到了今天,皮影艺人们依旧秉持初心,借光鉴影穿越千年,用柔情的唱腔和跳动的精灵,让古朴的梦想继续绽放。
手创猎人 | 明子
葵花籽君 | April
勾搭军师 | Oneness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