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诉说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正是皮影戏的魅力所在。复州皮影戏,作为大连地区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汉族民间艺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大连地区的民间艺术中,复州皮影和庄河剪纸同被列入世界级名录。

皮影戏也是许多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的美好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辽南以及大连地区的各个农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农闲时节,最隆重的庆祝方式之一就是都请个皮影戏班子。当夜幕降临,简陋的演出台上,白色幕布挂起,顿时灯影憧憧,皮影翩跹,几里以外就可以听到村子里的鼓乐声和高亢婉转的唱腔。台上“影人”们轮番登场,或碎步急走或勒马徐行,活灵活现地说唱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演绎着古往今来的世态万千。台下,一众男女老幼看得是眉飞色舞,如醉如痴,乐而忘返。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电影电视等各种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兴起普及,加上皮影戏唱腔与故事的老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皮影戏急速衰落:在农村,演的看的越来越少;在城市,则是难觅踪迹。而能够掌握制作“影人”、演、唱等全面皮影技艺的人更是少而又少。他们也有了特殊的称呼:皮影艺术传承人。

今年67岁的宋国超,就是大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的第三代传承人。作为曾红透辽南的义和班第四代班主,他也是目前中国极少的掌握全套皮影技艺的民间艺人之一,而他和皮影五十多年的故事亦如皮影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史。

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
  传承:我和“义和班”

“算下来,我是家族搞皮影戏的第四代,我的祖父宋德新,厨艺好,也爱听皮影戏,“影班”一演出,他就自告奋勇去做饭,有时候演员临时有事,他就给串个场。后来,祖父拜了当时知名的皮影艺人孙万禄为师学艺,又成立了自己的“影班”,起名为‘义和班’。‘义和班’班底雄厚,在辽南名声颇高。我父亲能唱大、掌鼓板,也能唱生(老生、小生),不到20岁就成了‘义和班’中的主角。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义和班’的演出场次都是其他戏班的一倍多,演出范围除了在辽南地区,还远到了吉林林区。”

“我7岁开始学戏,放学了就去跟着父亲学。12岁登台演出,那会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当时学皮影就是为了吃饱饭。那会的‘义和班’有6个人,唱的最远的地是石河,演一场能挣2元钱。唱了几年,我也能在戏班里独当一面了。”

“那个时代,皮影戏在农村很受欢迎,我们都被称为唱影先生,受大家尊重。那时,我父亲受邀率戏班去演出,演出场地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唱到次日凌晨1点,观众还在喊‘再来一段’。班里的艺人们连唱5个多小时,虽然口干舌燥,但表演的兴奋劲儿可不减。”

可惜的是,宋国超在皮影舞台上发挥的时间并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后,皮影戏被禁演了整整10年。这期间的1970年,宋国超的父亲宋希云去世。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憋了10年的宋国超才又重新耍起了“影人”。

经历:现在的条件好多了

B

记者采访宋国超那天,他刚好在星海广场的博览中心有演出,他和“义和班”带着9大箱皮影、锣鼓乐器早早来到场地等候。虽然是目前中国极少的掌握全套皮影技艺的民间艺人之一,吹、拉、唱、打、拿样样精通,擅长雕刻影人,还能写剧本、做导演,宋国超的技艺全面性较之祖父和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作为“班主”的他还是更接近农民的本色,穿着朴实,性情质朴。他甚至连这次的演出有没有报酬都没问就风尘仆仆地赶来,他希望皮影戏的演出越多越好,那样,知道皮影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留住皮影戏的可能也就越来越大。宋国超话不多,但说起演皮影戏,立刻兴致勃勃,眉飞色舞。

“唱皮影的人都是人来疯儿,观众越多唱得越带劲儿,而且喜欢唱大戏,一部传统大戏《杨家将》,一晚上唱4个小时,全唱完得120多个晚上,那叫一个过瘾。我去年在盖州一连演了《杨家将》25个晚上,一晚上演4个小时,而且都是露天演!今年暑期我就在花红沟村演《杨家将》,附近十里八村的老头老太太都来了,他们都没看过瘾。”

“现在皮影戏的演出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过去我们最忙的时候是暑期农闲的时候,都是在露天演,哪有啥专门场子!有时候演着演着下雨了,赶紧收,雨停了再接着演。赶上天不好,就趁着不下雨的时候成宿演,这家演完去下家,一演就是一个多月。一场皮影戏最短也是3个多小时,演下来身上的背心就像水洗过一样,真是累啊!”

“2012年,我们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演了《樊梨花征西》,在城里的大剧院举办皮影戏演出,对我和义和班来说,还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我感觉大家也爱看,关键还是你本子要写得好。2014年,我在瓦房店得利寺镇中心小学开设了皮影戏课程,为了让孩子们喜欢皮影戏,我专门编了《司马光砸缸》《东郭先生与狼》《长腿的鸡蛋》几部戏,七八分钟就演完,戏也有新意,孩子们就愿意看。”

《界牌关》、《盗马关》……谈起复州皮影戏,宋国超兴致勃勃。但很少有人知道,在2011年之前,他所有的演出都是必须跪着才能完成。因为患了十几年的股骨头坏死,疼起来的时候连炕都下不了,就算平常好一点,也不能蹲着。而皮影戏的演出不能站着,宋国超就只能跪着演。直到2011年,瓦房店慈善总会帮他申请了股骨头坏死患者援助项目,做了手术,他才能到处走了,但久蹲依旧不行。演出时,还是要又蹲又跪的。这在别人听起来就很难受的事,宋国超却不以为然,对他而言,能演皮影戏最重要。

忧虑:没培养出人我心里着急啊

宋国超有很多绝活:不仅能用驴皮亲手制作传统皮影道具,更善于表演传统皮影戏的编、唱、演。这些不仅源自家传绝技,还因为他能吃苦善琢磨。但如今,对这些绝技能否有合适的接班人传承下去,他却忧心忡忡。

“我现在的班子有不到10人,岁数最大的七十多岁,已经不能演了,最小的25岁,他们有琴师,有鼓师,有的生旦都能唱,只有一个会刻皮影,大徒弟跟了我十二三年,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把这套活都干下来。一个较为复杂的传统皮影人物,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八个大步骤,选皮、制皮是第一步,其后还要经过绘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几道工序才得以完成。这前后得花五六天的时间,很消耗时间和精力,工序又琐碎、单调,年轻人不太想学。我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学。”

“我家里还藏有祖上传的有300多年历史的三四百件皮影影人,演传说的一尺六寸影人,演折子戏的二尺半影人,还有传统的8寸小影人,但都舍不得用了。现在演出都是我自己做的。我是500多度的老近视,光刻个影人就得一宿。眼看着岁数大了,还没有培养出合适的人,心里着急啊。现在国家的政策好,重视皮影,我也想让这个艺术好好改革创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现代人理解皮影。”

其实,操着这么多心的宋国超只是个农民,家里有3亩地,经济也基本来源于此。他的徒弟们也都是当地的农民,平时忙于田地,有演出时就成了皮影艺人。但即使这样,为了传了四代的皮影,他始终很忙。每年,农闲的他都要去盖州、岫岩待个二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和那里的皮影艺人交流切磋,因为那里的皮影和复州皮影一脉相承,他怕复州皮影在自己手里漏掉了一丝一缕的精华。他也忙着刻影人,编新剧本,寻找培养皮影艺术的全能传承人,他希望复州皮影在自己这里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扬光大。

项目名片
  沿革
  复州皮影戏盛行于清朝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说:“皮影戏是人类电影、电视之祖。”它集雕刻、美术、音乐、表演为一体。

而皮影戏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也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复州皮影戏属于皮影戏的一种,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复州皮影戏源起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朝嘉庆年间,曾经几度经历过禁演波折。

据《东北俗文化史》介绍,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新中国成立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戏非常活跃,最兴盛时,全县有皮影戏班43个,比较著名的皮影班有四个,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这其中尤以由宋国超祖父创办的义和班影响最大,演出场次通常是其他戏班的一倍多,演出范围除了在辽南地区,还远至吉林林区。

演出流派上,复州皮影戏分南北两派:北派指复州城内和城北的驼山乡、李官镇、盖州、大石桥等地的皮影班,特点是受河北滦州皮影戏的影响,表演舒缓、抒情;南派受山东登州皮影戏的影响,表演火爆、热烈。2002年1月8日,辽宁省文化厅正式将辽南影调戏更名为辽剧,从此结束了辽宁省没有自己地方剧种的历史。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

项目名片
  操作
  如何演皮影戏?

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宋国超

今年67岁的宋国超1949年出生于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花红沟儿屯的皮影世家,祖父宋德新师从当时知名的皮影艺人孙万禄拜师学艺,后来创办了“义和班”。1961年,12岁的宋国超跟随父亲宋希云登台演出,28岁开始独挑大梁撑起“义和班”。从太师父孙万禄算起,他也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州皮影戏走向衰落,宋国超一边务农一边苦撑着皮影戏演出,逐渐成为瓦房店地区颇有名气的皮影艺人。

2006年,他被认定为复州皮影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复州皮影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宋国超的“义和班”也迎来了春天。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开始率领自己的皮影“义和班”走出瓦房店,来到大连市内各区甚至远至陕西、甘肃等地演出。2014年9月,宋国超还应邀在瓦房店得利寺镇中心小学开设皮影戏课程,希望在小学生中普及这门传统艺术。“国家这么重视,对我们这些老艺人来说,是莫大的福气。我也想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皮影这个古老的艺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自己和皮影故事的宋国超感慨地说。

复州皮影戏

义和班

大名鼎鼎的义和班。资料图片

传统影卷

传统影卷。资料图片

宋国超是知名的皮影传承人

宋国超是知名的皮影传承人。资料图片

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宋国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