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与老腔这两种深深扎根于黄土地的民间艺术,绵延不息地流传了上千年,经历了战乱、文革等一路艰难地挨到了21世纪,却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变得格外脆弱。生活困窘、后继乏人、人才流失仿佛压在民间艺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几乎让他们透不过气来。面对种种难题,一批民间艺人挥泪告别了自己心爱的事业,还有一批民间艺人在彷徨中选择了坚持……

低工资难以应对城市消费

“我快让城市生活拖垮了,要不是实在爱这老腔,心里放不下这门手艺,我早就回村里享清福去啦!”雨田社老腔艺术团的演员王发文对着记者感叹,眼中流露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昨天,团里才走了5位实在熬不下去的老腔艺人,这难免影响到王发文和剩下几位伙伴们的心情。

这些走进城里的老腔艺人,每月都能从雨田社领到一千元工资,不过,大城市毕竟不比村里,这里的消费水平让老腔艺人们感到窘迫。靠这些钱只能勉强度日。王发文给记者算了笔账,他们老家在华阴市五方乡,所以大家都得结伴在西安租房居住。他无奈地说:“这一千元要包住租房、吃饭、路费、零花实在不容易。我们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哪怕中午休息时间再短,也要赶回租住地去做饭,有时还从家里背粮食,可各种花销还是让我们过得艰难。”

甘愿苦守清贫传承民俗文化

艺人赵存智几十年前跟师傅学艺时,师傅告诉他靠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他一直记着师傅的话,可走进城市,他才发现跟师傅说的太不一样了,“可就是再苦,我也一定要扎根西安,把老腔艺术传承好。现在懂老腔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再散伙不唱,谁来传承这个事情。假如我们回农村,根本没有条件天天组织排练、搭台唱戏,大家肯定会把技艺荒废的!”

如今,雨田社这些老腔艺人最犯愁的就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赵存智对记者说:“你看,我们这伙人里最年轻的都51岁了!我们村的年轻娃娃才不学这呢,嫌这没前途、没啥经济效益。”雨田社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年前,他们在华阴市开设了一个职教中心,目前学习皮影雕刻的已经达到了80人,但老腔专业竟从未招到一个学生。

年轻艺人只敢坚持两年

与老腔艺人一样,80后皮影艺人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却背负着更多精神压力。李子、程惠、田苗苗、韩笑四人最大的已经25岁,渐渐地要面对婚姻、家庭等诸多生活问题,现在他们四人每月都要靠家里贴补。最让李子担心的还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团队的残缺不全。他告诉记者,皮影戏讲究团队合作,如果缺一个演员,一场戏就无法完整演出,即使再招收新人,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 “大家都是西安人,现在还能在家吃住,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李子和伙伴们相约再坚持两年,“再撑一撑吧,看今后有没有发展,实在不行我们也只能离开。”

政府对民间艺人的资质缺乏认定,这也让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受挫。比如,李子和伙伴们空有一身技艺却不能用来评职称,或发表论文,他们只能停留在卖艺阶段,这严重制约着年轻艺人未来的发展前途。此外,他们现在只是给民营企业打工,靠企业的力量来承担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太艰难了。25岁的程惠告诉记者,“靠皮影表演养活不了自己,也许我们会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再用挣来的钱贴补皮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