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刀雕技创新奇——记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
他中等个头,魁梧敦实,浓眉大眼,,腼腆少言。只见他伏于桌案,左手转动牛皮,右手执刀雕刻,一件件皮影精品从他手中嘎然而出,令人咋舌惊叹。这就是被赞誉为“转刀雕技创新奇”的皮影雕刻大师、国家级皮影雕刻传承人和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汪天稳。
苦学二十四工序
汪天稳,1949年出生于陕西华县,由于幼时极喜牛皮影子,玩不舍手,12岁时被李占文先生收为关门弟子。李占文与他既是老乡,又是在我国坐第一把交椅的皮影雕刻艺术大师,能从其学艺,真是他的福分。
“投师必受苦中苦,入门要练三年功。”当他第一次握刀摇摇欲试的时候,被师傅毫无情面地挡回去了。他要他先练“转皮”的基本功,也就是用左手的食、中、无名三个指头推着皮子转。每天早、中、晚要各练一次,每次半个小时,一次不能缺。先是空手推,再是右手压住左手腕推皮,最后是手上压两块砖,手腕下再悬两块砖地练。如此苦练,日复一日。直到三个月后,才递给他一把小刀,教他如何左手推皮,右手走刀,刻个花花、叶叶什么的。之后,就进入“人物雕刻”之门了。师傅由易到难地教他刻手手,刻胳膊,刻皮影娃娃头,穿衣戴帽。再刻树木花草、楼阁宫殿。李老师手把手地边刻边教,把那万字、雪花、水字格等皮影术语以及“莽”、“宝”“摆”“海水朝阳”等行话的内涵和刻法,都一一向他亲授。
皮影是供演戏用的,这就使得“人物雕刻”成为他要学习的主课。生、末、净、旦、丑和八仙,妖怪,乃至拟人化的各种奇禽怪兽,都要刻得真实生动,栩栩如生。旦角分青衣、仙旦、凤冠旦、道姑旦等16种,其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来修饰。生角亦有10多种,各有讲究。像带桃儿巾子的是个略显花稍的好人;带解元巾子的是能文善武的学士;将军中有“软靠”、“神靠”和竖起的翎子,要根据其身份、性格配上相应的帽子、胡须、服饰,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其他如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师傅耐心地比划着,示范着,教授着,而他站在一旁聆听着,似刻着,领悟着。
每刻一件皮影,得过制皮、过稿、雕刻、上色、熨平、装订、联结等24道工序,而且道道连环相扣,不容丝毫马虎。只有如此,那些雕出的娃娃,才可在“亮子”(银幕)上由签手耍戏。
经过师傅两年多的精心传授和调教,他终于初出茅庐,14岁的他被调到华县文化馆后,竟用一张半牛皮一口气制作了40多件皮影作品。当《白毛女》、《血泪仇》和《三打祝家庄》给华山脚下老乡们演出的时候,他得意得每演必看,因为亮子上的那些皮影娃娃,都是由他亲手一刀一刀雕镂而成的啊!
皮影进入大会堂
由于他的刻苦和悟性,雕技大有长进,深得李占文师傅的喜爱,俩人亲如父子,还经常合作雕刻,不断有新作问世。1976年,他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皮影、木偶剧《皮影轻骑兵》,深受观众青睐。1978年,汪天稳如鱼得水地进入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了汪氏皮影艺术工作室,开辟了研究、创新、发展皮影艺术的新天地。
1981年,汪天稳随恩师李占文赴京,树起了专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制作的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受到国务院及陕西省人民政府、省委办公厅的嘉奖。当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何海霞先生看后大喜,愿以三尺轴画,换得汪氏皮影一件,被传为佳话。自此以后,汪氏名声远播,其作源源不断。经七十、八十、九十这三十年的皮影雕刻“三级浪”,汪氏皮影跃上了“三重天”,使他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全国,占据了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频频获奖,他的绝技,受人赞赏。1982年,受邀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负责设计、刻制《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深受日本友人的赞誉。1993至1999年先后应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特邀,赴京、沪两地,对国内收藏到的明、清皮影,进行分类、整理、鉴定和修复,其精到的技艺,受到国内外皮影收藏家的高度赞扬。
洋洋长卷技惊人
汪氏随时代一起跨入20世纪,也使他跨进一个宽广无边的皮影王国。
2003年,他与江国庆联手,与同门师兄弟十八人,历时300余天,设计、雕镂、染色、装裱成长23米、宽1.2米的皮影巨作《清明上河图》。该件皮影作品,选用上等秦川黄牛皮为原料,且每张牛皮只能选用臀部最好的一块作为该作的皮料。据后来统计,该件作品,一共用了154张牛皮。如此巨制,这在中国皮影雕刻史上,恐怕是创纪录的了!
为了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转化成华县皮影的独特语言。汪天稳与其弟子江国庆等煞费苦心,先是将原作扩大到六倍,然后采取牛皮代替绢本,从而将中国国画的固有语言转化为华县皮影独特的刀法,彰显出华县皮影制作艺术的迷人魅力。该作品在画面雕刻上,充分融汇华县皮影的五色法,包括雪花、万字、鱼鳞、人字等图形的技法,用推皮转刀、凿孔等传统制作工艺,将画中的人物、建筑、船只、水波以及树木花草,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繁荣、富庶的历史意蕴及浓郁的生活画面。2004年,该作品在上海美术馆一经展出,便受到国内外万人瞩目,被业内人士视为世界皮影中的“吉尼斯”。2005年参展于北京首届民俗文化节,被各国驻华大使馆官员誉为“中国皮影巨雕之最”!
2007年,汪天稳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但他并未以此而骄傲,却更加谦虚努力,潜心创作他的精品。2008年创作的《唐明皇击鞠图》、《烂柯山》、《橘中秘》、《帝王出巡图》、《法门寺》等,名噪一时。其中《唐明皇击鞠图》尤为著名。该作品宽2.1米,高1.5米,以威威大明宫的场所为背景,以开元盛世李隆基随从妃子、胡伎七人同打马球为素材。整幅作品,气势开阔、色彩艳丽、刀工精细、流畅婉约,充满盛唐的雍容大气。加之人物表情多样,动感十足,遂获2008年中国民间民俗工艺品银奖。
2009年,汪天稳将创作思路回归到宏大历史题材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如反映秦帝国统一天下的《秦王扫六合》就是其中一例。该作品宽2.0米,长4.0米,通过华县皮影为载体,以出土秦俑为原型,将秦弓弩手的凶猛,绵延万里长城的恢弘,以及秦王辇车的端庄华丽,始皇统一六国的豪迈气魄,均表现得真实生动,淋漓尽致。他的《桃园借水》,荣获了2009年第五届深圳文博会的百花奖金奖。《百子图》,是他近些年少有的精品之一。篇幅大,宽1.2米,长1.6米;人物多,多至百人。该作品通过一百个小孩嬉戏的场面,寄寓多福多寿,子孙昌盛,万代延续之意。整幅作品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谐音谐意,如一元复始、二人同心、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源远流(六)长、七子八婿、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等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文化内涵深刻、雕刻技法多变、迤逦委婉与端庄典雅并重,是汪天稳大师继承传统并揉合现代元素的佳作。2010年,汪天稳携弟子数人创作出《唐装海报系列》、《巨型番将》等,参加了 2010年世博会,获得中外观众的好评。
皮影世家自此生
汪天稳对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最大的贡献,就是广授门徒,使华县皮影雕刻后继有人。其弟子门生,已超百人,遍及京、沪、秦及大江南北,可谓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仅上乘者,就有10人之多。其特点是,以家传为主,形成了以他为轴心的铁轮滚动般的承传模式。
汪氏之弟汪天喜,得其雕镂之神韵,雕镂之术直追汪氏,被时人称为汪氏皮影之真传者。1998年4月天喜赴日本参加了陕西省和日本香川县友好结交5周年纪念活动,2009年,应中国艺术研究院之邀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被吸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其妻薛玉芬、妻弟薛宏权等人在此家族的承传中,已成为华县皮影产业的中坚力量。
汪天稳之女汪海燕,苦学父技,精研父艺,继承父志,现任“陕西汪氏皮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在繁华的西安市书院门,开设了皮影制作工厂和销售门市部,专门经营皮影文化产业,成为汪氏皮影产品的集散地,参观、收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火爆。
汪天稳之幼子汪海涛,深得家父真传,颇具其父之风,刀法奇特,可谓汪门雕镂技艺的青年之秀,希望之光。
其他如设计师张玮,鉴赏师江国庆,染色师常彩萍,严盟、薛小翠,研究师侯岱等,皆为汪氏之高徒,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汪氏家族为纽带的“汪氏皮影雕刻传承体系”!
2010年,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西安召开第五届全省会员代表会议,汪天稳、王天喜和汪海燕“一家两代三师徒”同地、同时参加会议,被传为美谈!
据知,现在在陕西有百分之八十的的皮影产品,都挂有汪氏头衔,其中有真有假,但却说明了汪氏皮影在群众中的重要地位了。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天稳也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现在,已过六旬的汪天稳在陕西雨田公司“强力集团”的护翼下,已稳定工作了七、八年。该公司成立了“汪天稳皮影艺术研究院”,启动了专项资金,创造了优越条件,这使他有了进一步发挥其转刀雕皮绝技、保护、发展陕西皮影艺术的良好机遇。他的转刀绝技,定会世代相传的!
当他回首相望之时,并不因巨大的付出而遗憾,却显得宝刀不老,雄心勃勃。正如有人诗赞的那样:
汪氏刻镂施绝技,
不老雕刀创意奇。
盏盏明灯光四射,
童心戏影笑眯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