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英,女,蒲剧旦角,祖籍山西新绛,1956年5月出生于新绛县风光秀丽的三泉镇,国家一级演员。

武俊英自幼受喜爱戏曲的母亲影响,12岁便考入新绛县蒲剧团学艺,师承蒲剧名艺人筱兰香,演出了《红灯记》、《打金枝》、《白蛇传》等戏,受到观众喜爱和好评,1986年被调到运城市蒲剧团。

武俊英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为了让蒲剧走向全国,她便在演唱实践中对蒲剧旦角的唱腔进行了改革创新。她纵向继承了蒲剧旦角名家杨翠花、裴青莲、朱秀英等人的唱腔技巧,又横向借鉴了秦腔、越剧、黄梅戏以及歌曲的发音运腔,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内涵和表现力。她还采用了断音、颤音、鼻音、富有情感色彩的装饰音和弱音、轻音、气音、干板清唱和无字吟唱等唱法,使自己的唱腔形成一种既激越高亢又委婉缠绵,既有蒲剧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流派,从而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层。得成功,被观众亲切地称为“俊英腔”。不仅获得山西省杏花奖广播大赛第一名,还夺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都的戏剧专家观看了她的演出后,给予她“蒲剧旦角的唱腔至今没有超过武俊英”和“独占蒲苑第一腔”的极高评价。1996年,武俊英出任制片人和主演拍摄的戏曲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在唱腔上又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全国各地的戏迷们纷纷给她来信,赞扬她的唱腔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和艺术高峰。也使《西厢记》接连获得1997年戏曲电视剧展播奖、飞天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1988年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为她荣立特等功,并被省政府推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1989、1995年和1998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90年、1992年和1995年连续获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授予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新星;1991年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又被评选为“中华英才”,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颁奖仪式,捧回了金光闪闪的奖杯。2004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被推选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山西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五 大党代表。

1969年,正是批判“封资修”的时候,团里的老艺人田郁文,艺名“筱兰香”,在蒲剧界很有名望,可眼下被打成“牛鬼蛇神”靠边站了,人们都说她进了“牛棚”。俊英刚到剧团,一心想着唱戏,却不管这些,如同吃了豹子胆似的跑到田老师住的“牛棚”里求艺。田老师反而惊怕了,“女娃,我是‘牛鬼蛇神’,靠不得!过去那戏活儿是‘封资修’学不得的!”而俊英不听,偏要靠!偏要学!一天,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扑通一声跪在了田老师面前,淌着眼泪恳求:田伯伯,“收我做个徒弟吧?”田老师赶忙扶起她,直盯盯地望着她这位热衷于艺术的姑娘,终于答应教她唱戏。从田老师那儿,她学到了传统蒲剧的几种唱法和多种表演程式。这是她艺术的启蒙。

武俊英深受群众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她戏唱得好。她出名后,演出活动十分频繁,但却从来不端名家架子。她常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人民”。所以,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常年下乡随团演出,每年她都要演出200多场。热情的戏迷有时要求她加演节目,她也从不回绝。有时戏演完了,戏迷们不愿走,她就清唱。她认为,戏迷们辛辛苦苦跑来看戏,她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一定要让观众们高兴而来,满意离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