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蒲州梆子培养人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入戏班拜师学艺,一种是进科班学戏。科班类似于私立学校,俗称“娃娃班”,也叫“小班”、“窝徒班”,河南省陕县、灵宝等地则称“窝子”。

蒲州梆子之科班始于何时,无从考证。现知最早的蒲梆科班是咸丰、道光年间王来来学戏的蒲州老三义园娃娃班。从光绪年间到建国前,蒲州梆子娃娃班十分兴盛。这一时期有据可考的娃娃班至少有50多个。

蒲州梆子科班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地方富户出资,雇请艺人开设的科班,如陕县原店富户张善道出资创办的“窝子班”等。二是戏班出资开办的科班,如万和园戏班开办的汾城大柴村娃娃班等。三是由名老艺人个人出资或数人集资兴办的科班,如名伶“十三旦”李新月创办的军家岭娃娃班等。科班主办者称班主,也称供主,负责经费、设备、社交等重大事务。教务工作由班主聘用掌班师傅(也叫承班的)统管。内行办班的则由班主兼理。另聘文武教师,场面(音乐)教师若干,还有管理学徒生活、负责安全保卫者,以及炊事人员等。

办班的形式则有一科制与多科制两种。一科制只办一届,出科后多转为职业戏班,或由学徒自由搭班。多科制则连办两届以上乃至数十届,每届期满后由学徒自选戏班,各奔前程。开科收徒多在秋末冬初,利用冬闲教学。学徒少则一二十名,多则四五十名,年龄多在9岁至12岁之间。入科时要由家长或本人立具契约,俗称写字儿,明确必须履行之条件,如不准中途退学,不准搭他班唱戏,若中途逃跑、走失或狼啃狗吃,均与供主无关等项,形同卖身契约。

学徒学艺期间,生活条件极差,训练却极艰苦。每天天不明即喊嗓练声,然后是早、午、晚三场基本功训练,其余时间学唱腔,练念白,至深夜方能就寝。日复一日,不避寒暑,素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旧时艺人多不识字,教学全靠口传心授,艺徒每次学戏,须先向师傅叩头,师傅再口授戏词。表演则一靠师傅指导,二靠师傅表演时偷记,叫做偷戏。若有偷懒、唱错或违规行为,师傅则予责打,谓之“打戏打戏,不打不记”,故俗称科班坐科为“打娃娃”、“打戏”。

科班学制,三年、六年不等。入科后经短期基本功训练,每个艺徒须在三个月内学会一两出启蒙戏(俗称“开门戏)。全科艺徒在三个月中须备足一个台口所需之三天九场戏,于次年春节开台演出。通过边学边演,一使艺徒经受实践的锻炼,二可增加办班经费,三可发现人才,进而排练难度较大的剧目(习称“扎根戏”或“看家戏”)。有些艺徒未出科即小有名气。学期届满,还须“谢师”一年,收入归供主或师傅所有。

科班的兴盛为蒲州梆子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道、咸年间出自老三义园娃娃班的王来来,自办坤梨园娃娃班,培养出郭宝臣之师、“老元元红”张世喜等一批名伶,被“祁太票号”看中,收买为“祁太钱号戏班”,驰名宣(宣化)、大(大同)、京(北京)、口(口外),而且代替了昔日的双和班而在京称雄一时。光绪二十年(1894)创办的汾城牛席娃娃班,历时40年,连办13届,培养出孙广胜、冯安荣、袁效瑜、杨固荣等许多一流演员,致有“无牛不成戏”的称誉。还有吴家关娃娃班的周桂元,陌南镇娃娃班的杨登云,赵村娃娃班的杨固荣、张闷呆,十里铺娃娃班的相小鳖、筱九娃,邓庄娃班的杨虎山等等,都是出自娃娃班的名家。

建国后,政府主办的剧团代替了昔日的私人班社,新的艺术教育形式便应运而生。其培养戏曲人才的主要方式,一是随团培养,二是开办戏校。

戏校的形式也有不同。县级所办戏校,多由政府投资,剧团出人,文化主管部门承办,学制一至五年不等。学员毕业后,全部或择优输入本县剧团。时常一期一届,随后需时再办。也有连办几届者,像新绛县自1947年至1993年先后间断地办过5届,培养出郭金才、李琴娥、薛宏、王石头、田迎春、田娥、武俊英、贾菊兰等优秀人才。

地区(市)级的蒲州梆子戏校为固定的正规学校,一般招收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六年。1956年在运城崔家巷创办了晋南专区蒲剧训练班,设表演与音乐两个专业,招收80余人。次年8月迁往临汾,改名晋南专区戏曲学校。1962年改为山西省戏曲学校晋南分校。1970年临汾、运城分专,改为山西省戏曲学校临汾分校。运城地区则于1973年12月在万荣阎景成立山西省戏曲学校临汾分校运城地区文艺班,1981年改为运城地区戏曲学校。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临汾、运城两校均改为文化艺术学校。两校先后培养出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任跟心、王艺华、崔彩彩、李泉水(导演),以及张尚礼、雷俊生、张巨、薛三勤、李凯、李爱玲、孔向东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临汾文化艺术学校在第六、七两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六个金花状元奖,为参赛剧种之冠。

早期的戏校虽增加了政治课、文化课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但在艺术训练上仍留有旧时科班教育的痕迹,后逐步从戏曲理论上、专业教学上形成了较完整的教材体系,在声乐及形体训练上,借鉴吸收了歌曲、舞蹈等现代姊妹艺术的练嗓及形体训练的方法,使教学更加规范与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私立戏校纷纷开办,有些已自生自灭,有些却办得很有成效。

科班

张春子娃娃班  约于清同治八年(1869)在河津县卫庄村创办。供主张春子,乳名季瑞,以家庭富裕,热爱戏剧,乐与伶人交往,出资购置本村董晋运马房院一所作戏房,招收当地贫家子弟习艺。以培训艺徒为主,亦聘演员行戏。规定每年正月先在本村唱初九亮台戏(开台戏)、十五日元宵戏、十九日再唱一台起身戏,才到外地演出。掌班张驹娃,看娃娃的张有福。名须生祁彦子曾受聘执教并搭班演戏。成名艺徒仅知有人称“铁嗓子”的须生米子彦、生脚张裹银等。教学剧目有《鸡鸣山》、《兴隆寺》、《文王哭岳》、《葫芦峪》、《卖画劈门》、《空城计》等。清光绪三年(1877)晋南遭荒,该班将戏房院、轿车等转卖给董晋运和张裹银而告终。

吴家关村娃娃班  约于清光绪十年(1884)在河津县吴家关村创办。供主人称柴大少,名字不详,据说是本村一位举人。娃娃班中成名的艺徒有老生王青云,闻喜县卫家庄人;正旦三润,河津县薛村人;还有正旦周桂元,安邑县周家坡人,在群众中享有盛誉。

小梨园班  光绪十一年(1885)在沁源县新章村创办。教师有蒲州废娃、丑帽生、十二红等。成名的艺徒天贵旦、三儿生等。在当地影响较大的艺徒还有生脚郑兆银,净脚郑兆喜二弟兄,二人出师结业后,干过自乐班,当过文艺学校的老师,被人们尊称为“蒲州二兆”。小梨园班的第二批艺徒有薛中科、张小兔、胡德胜等。

王辽村娃娃班  约于光绪十一年(1885)在芮城县王辽村创办。供主党金蛋,王辽村人。教师有生脚羊羔,永济县夏阳村人;丑谋,永济县上源头人;武旦小马,永济县人;奎奎,永济县上庄子村人;老旦姚师,芮城县王辽村人。艺徒中知名者有小生李四厘,永济县江候村人;正旦赵三娃,永济县大庆关人;须生王窝窝(艺名假彦子),永济县大庆关人;须生郑呈祥(艺名假六六),永济县长旺村人;二净王都都(又名斗斗),永济县南古城村人,在蒲剧界负有盛名。

北苏村娃娃班  光绪十六年(1890)在新绛县创办,供主玉胜,是一位武秀才。艺徒中知名者有生脚张金宝(乳名根娃),临汾县康庄堡人;须生卫常济(乳名卜娃,又名卫克昌),河津县乔薛村人,故艺名乔薛红;须生丙全(艺名麻子红),武旦雁娃。

牛席娃娃班  亦名长祥班。是最负盛名的蒲州梆子科班。清光绪二十年(1894)创办于太平县(今属襄汾县)牛席村。班主马长祥,长工出身,酷爱戏曲,借贷承科,坚持勤俭办学,能与下属同甘共苦,德高望重。其班风严肃,严中有爱,虽有专人监护艺徒,却不许随意打骂,偶有逃跑者也不追究,故有去而复返者。此举极为时人称许。且注重选拔德艺兼优的往届艺徒任教,以保证师资和教学质量。向以兴办时间长,成才率高著称,享有“无牛不成戏”之誉。历四十载,共培训出艺徒十三届约五百余人,诸如孙广盛、冯安荣、张成家、雷士奎以及景官禄、康东扬、郝普华、王三德、李谈、王福奎、王丙申、屈登全、贾年喜、袁效瑜、王双来、任更海、刘子英、王兰娃、马长海、杨固荣、杜根林等名角,皆出于此。“七七事变”后停办。

陌南镇娃娃班  光绪二十年(1894)在芮城县创办,供主景金堂。艺徒中成名者为二净杨登云(杨老六),芮城县杨家桥人,后成为蒲剧艺术革新者,又亲领班社达四十年之久,在秦晋豫一带享有盛誉;其他著名艺徒还有大净任金柱,河南灵宝县人,后亦成为蒲剧名净;须生有马象娃,运城西关马家窑人,十三岁就唱红运城,为蒲剧须生中最早的“十三红”。

梁梅隆娃娃班  光绪二十年(1894)在新绛县创办。创办人梁升泰(乳名叫梅隆),原籍陕西省高陵县,早年以武旦见长。在这个班的艺徒有武旦金群,大净张山,须生广娃等。成名者有小生黄鸿才,其翎子功最为人称道。

赵村娃娃班  光绪二十年(1894)在永济县赵村创办。供主杜银银。艺徒中有后来成为蒲剧名净杨固荣,汾城县南贾村人;二净张闷呆,万荣县羊道村人;另外还有小旦天升,武生满斗,正旦霸王旦,须生石八牛等。

张秉义窝子班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河南省灵宝县焦村创办。班主张秉义。邀请蒲剧演员小旦王存才、二净杨天心等为教师兼主演,收艺徒30人,刻苦训练。一年后,该戏班誉满全县。1913年冬,山西芮城杨登云戏班来灵宝同老城张振威戏班合演,后一起并入张秉义戏班,名噪一时。该班于1920年解体。

西王村娃娃班  宣统元年(1909)在永济县创办。供主屈毛疙瘩,曾是蒲剧著名二净演员,艺名跑马黑,后期还为中路梆子举办娃娃班培养演员。艺徒中知名者有生脚姚恒春(乳名随便),永济县薛家崖人,先攻武旦,后改习小生,在蒲剧界享有盛名;姚永祥(艺名盖绛州),永济县薛家崖人,亦享有盛名;正旦有喜奎、王福元、王年年,当时戏班中曾传有“喜奎福元,年年随便,四条好旦”的谚语。

十里铺娃娃班  宣统元年(1909),一说为宣统三年(1911)在解州(今属运城市)创办,为南路戏娃娃班。供主胡国娃。艺徒中有名者正旦丁卯,河南省灵宝县人;武旦发发,安邑县裴郭村人;老生年娃,运城县人,早期练过跷功特技,曾踩跷演出;须生陈九娃(艺名筱九娃),虞乡县虞乡城人,以甩纸幡演出《五雷阵》驰名剧坛;须生丁喜娃(又名丁老五),安邑县袁家庄人;小旦陈根青,原藉安邑霍赵村,在剧坛中享有盛誉。民间传有“灵芝草,一根葱,随后闪上小根青”之赞语。小旦还有四虎和小三;净脚有相云卿(乳名小鳖),解州曲村人;马振江(乳名初生),解州下城壕人;杨忙儿(绰号杨老七),解州西城壕人;大净根蛋(艺名火烧净)。其中相云卿、马振江后皆成为蒲剧名净。

上芦村娃娃班  民国初年(约1912)在太平县汾城(今属襄汾县)创办。创办人二相公。艺徒中有老生赵友勤,曲沃县曲村人。他属于蒲剧西路派,拿手戏为《忠孝义》、《甘露寺》、《清风亭》,当时在曲沃、侯马、新绛、稷山、河津等县可谓脍炙人口。后鉴于西路派艺术后继乏人,才停止舞台活动,集中精力创办了“友勤娃娃班”即“云兴学社”。

席喜元娃娃班  民国初年(1912)在曲沃县创办。该班教师须生宝成,陕西省韩城县人。艺徒有乔反、六娃、三润、张来喜、锁儿、群娃,其中袁效瑜,河津县百底村人,在蒲剧舞台上享有一定声誉。他在《五雷阵》、《上煤山》、《临潼山》等剧中,有“纸幡功”、“梢子功”、“靴子功”等上佳表演。

马村娃娃班  民国初年(1912)在平陆县马村创办,为南路戏娃娃班。供主张孺子。教师有须生胡耀堂,平陆县故村人;杨随敬,平陆县席张村人;二净岳晋明,平陆县清底村人。艺徒中知名者有以蛤蟆功见长的二净杨李敬,平陆县郭晁村人,后迁居夏县牛家凹村;须生有乔庚子,平陆县白高村人;另有须生靳金榜。

李春荣娃娃班  民国三年(1914)在河津县创办。供主李春荣(绰号冒撂)。据说他开办过四期娃娃班,影响很大。教师有小旦玉柱,大净兴儿、建德,刀马旦天祥,生脚丑倌,丑脚有年等。知名艺徒有一班玉宝;二班须生小宝;三班小旦振儿,须生顺娃,丑脚全玉;四班大净席留根,二净金山,须生刘满片、李金才,正旦宝山,丑脚任合心,小旦通娃、王德福、全德等。

侯村娃娃班  民国四年(1915)在赵城县创办。创办人申祥林,共打过两期娃娃。一班艺徒有狗蛋、灵石娃、王长命;二班艺徒有郭春奎,小旦韩桂芳(艺名老少迷),新绛县阳王镇人;小生筱月来(原名段连杰),临汾县东芦曲村人。其中筱月来的艺术成就最高,成为近代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

潭底村娃娃班  民国七年(1918),一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临汾县潭底村创办,马怀、师占奎、润月子、丙许子为把子弟兄,该班由他们共同掌领。艺徒有著名小生舒明贵,洪洞县人,以翎子功著称;须生景恒春(乳名留根),临汾县潭底村人;还有二净曹福海等皆出自该班。

张汴村窝子班  民国十三年(1924)在河南陕县创立。班主姓名不详,本村人。艺徒有正旦王起花,河南省灵宝县神窝村人;须生杨喜忠(绰号大汉),灵宝县大王人;小生喜明,于店村人。

万和园班  俗称“万金子班”。民国十四年(1925),一说民国二十年(1931)在汾城大柴村创立。创办人李万金。该班聘有著名教师郭世奎(艺名一千三),为蒲剧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好演员,如须生黄正卿(艺名十二红),万荣县南和村人;小旦樊铁成,汾城县人;青衣韩守贤,永济县张营山东庄人;大净段腊八、崔秀山;小生冯占奎,新绛县人;须生牛喜成等。

李明旭娃娃班  民国十四年(1925),李明旭与李希珍在绛县东晋峪创办,首批艺徒有王二漫、闺女、生娃等。民国十九年(1930),李明旭第二次在翼城西阎上河独立成班,聘姚姓、陈姓两位老艺人为师。招收了12岁至15岁30余名艺徒,排演了《兴隆寺》、《雁塔寺》、《乾坤带》、《淮头关》、《反西凉》、《教子》等八场戏。其艺徒中优秀者加入了闻喜、夏县、绛县、翼城等一些戏班。

邓庄娃娃班  民国十五年(1926)在襄汾县创办。供主老二,姓名不详。艺徒有须生李逢春,二净杨虎山、苏月红,正旦杨玉春,小生邢金禄,小旦旺子、王管,老生王云山,大净成子、富贵、陈海生等,其中杨虎山的艺术成就最高,成为近代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

安乐村娃娃班  民国十七年(1928)在洪洞县创立。供主为刘三、张老三。刘三,洪洞县安乐村人,原是乐人出身;张老三,洪洞县龙马村人。教师有武旦来有,须生吉娃,二净群娃,小旦毛旦,正旦郭世奎(艺名一千三),老生任家禄。艺徒有须生张羊儿、张麦儿、宋锁,小生补锁、福喜,正旦张根增(艺名月里娥)、三娃,小旦根旺、甲顺,老生贾占娃,大净成子,二净宏家,小丑一撮毛等。该班共持续三年之久。

同乐班  民国十八年(1929)由史文进、燕尚楚、李崇伯、刘超盾、李崇康、郭燕子、王恩学等七人合资创办于洪洞县孙堡村,俗称孙堡娃娃班。该班股多财广,聘名小生辛文生掌班,不惜重金邀请名家执教,以师高弟子强誉满晋南。教师除名旦郭世奎(艺名一千三)外,尚有二净郑兆银,大净李家禄,老生“塔子红”,老旦侯氏等名角。学制四年。因训练严格,三个月后即能开台演出《炮烙柱》、《五岳图》、《游龟山》、《蝴蝶杯》、《出应阳》、《假金牌》、《无影簪》、《九龙杯》、《富贵图》等九本大戏及《双头驴》、《柜中缘》、《合凤裙》、《清风亭》、《教子》、《击掌》、《斩子》、《对菱花》、《龙凤旗》、《牧虎关》、《芦花》、《斩单通》、《闯辕门》等折子戏。该班共培训艺徒34名,成名者有张金榜(艺名雪里梅),小旦牛俊杰,二净师长生,老生呼东明,老旦薛子约,须生王传家等。

爵士学社  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创建于万泉县(今属万荣县)王薛庄村。供主赵文甫,清末举人,酷爱戏曲,自筹资金,置办戏箱,设科授艺,力求革新教学剧目。不仅对该社排演的传统剧目均修改润色,还亲自编创《玉镜合》、《寻母传》、《一定缘》、《珍珠案》、《义笑耻》、《四大夫》等戏,内容新鲜,别具一格。原定学制三年,后因管理不力,仅二年多未及艺徒出科即停办。教师有正旦七娃,三花脸银平等。先后招收艺徒30余名,均以士字排名,知名者有须生李百典、尚宏钧,正旦李延祥、王瑜、泰娃,小旦吴士才、宝儿,小生士驹,武旦刘进财(芝兰),二净孙金科,三花脸石水,以及士进、士发等。

云兴学社  民国二十年(1931)创办于曲沃县曲村镇,俗称曲村娃娃班。班主为清末名老生赵友勤,因年逾花甲,班内诸事多靠三个儿子处理。人称长子登云为大班主,次子登科为二班主,三子登月为三班主。除赵氏父子执教外,还厚资聘请须生李呆海,花脸陈海生,小旦王喜奎,武生赵长有,鼓师李登科,琴师杨科举等授艺。二班主登科工小生,擅翎功,常以《凤仪亭》、《黄鹤楼》、《射戟》等戏,与艺徒同台演出,示范教学,使艺徒受益不浅。该班管理严格,训练刻苦,四年满师后,转组戏班,能演戏七十多个。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赴西安演出,灌制了《三劈关·骂关》、《三娘教子》、《断桥》等剧唱片。后因赵友勤经济困乏,于是年农历八月将戏班转让侯立功。该社共培训艺徒40余名,均以“兴”字排名,成名者有须生屈兴成、万兴宝,老生史兴玉(即杨天保),正旦李兴盛(艺名竹叶青),小旦李兴义、景兴燕,小生姚兴继,大净武兴栋,二花脸贾兴俊、刘兴吉,三花脸姚兴唐、张兴文,武旦高兴山、刘兴保等。

跃子村娃娃班  民国二十年(1931)在洪洞县连成镇创办,供主祁金生、张小蛋。教师有须生齐天明、陈德合,武旦刘根娃。艺徒有二净石命,小丑二小、张德功,大净韩德文,小生东元,正旦李小合,小旦郭德有、金山,须生生娃、王双喜等。

中张村娃娃班  民国二十年(1931)在平陆县中张村创办,供主是本村人张秀。该班知名艺徒有二净姚天印,小旦领南,武旦成群,芮城大王村人;丑角乔惦窝,平陆县南后村人;大净梁永非,二净梁正端,平陆顺头村人。

上郭村娃娃班  民国二十年(1931)在河南洛宁县创办。班主王海潮,是个当地土匪头子。学生有大净来杨,洛宁人;二净来母,洛宁人;须生来翠,洛宁人;老生来福、来喜。

员丰绍窝子班  民国二十年(1931)在河南省陕县西张村创办。供主员丰绍,本村人,曾任陕县观音堂区区长。好戏,因排行老三,人称“三供主”。聘请山西师傅教戏,收艺徒40余人,学成者有丑角乔官照,须生李衡照,小生莫小泉,正旦阴根环,主要演南路戏。1937年初成班演戏,戏班有40余人。剧目有《十五贯》、《麟骨床》、《回荆州》、《龙凤配》等。1939年,戏班扩大,主要演员有乔官照、莫小泉、李继娃、荆子周、苏安理、王凤仙(女)、程老三(绰号陕西戏才子)等,活动在张村原、大营、会兴、观音堂、灵宝等地。演出《黄鹤楼》、《破洪州》、《破昆阳》等20多本戏。《火焰驹》一剧在陕州城演出一度叫好。直至1942年散班。

军家岭娃娃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平陆县创办。供主李新月(艺名十三旦),为蒲剧名艺人。知名艺徒有须生梅忠义,夏县鲁因人,后成蒲剧界名须生;大净王赛南,鲁因人;小旦李文生(艺名满天星),永济县卿头镇人;小旦张永发,池南张村人。

张彦敬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河南灵宝娄下村创办。供主张彦敬,灵宝县娄下村人,其三弟是土匪,依靠这种势力开办戏窝子。教师有小旦刘发德,灵宝墙里村人;正旦(绰号没年)真名不详,阌乡人;须生张明生(艺名蒲州红),山西人;小丑王海娃,灵宝墙里人;文武丑闫烈(乳名野猫),灵宝乡观人。艺徒有小生苏安理,灵宝五里屯人;小旦赵岐山,陕县杨树凹人;张华廷(艺名竹竿旦),阌底镇人;二净李昆,灵宝县下硙村人;刘喜顺,天宝尹庄人;大净高利春,灵宝李村人;须生荆子周,陕县温塘人;景太,山西人;正旦小梅,山西人;小丑刘东汉,灵宝川口人;须生郭永泉,灵宝阳店人;净脚张彦正,灵宝张店村人。

火神庙娃娃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解州创办,供主张敬元,解州城关人。教师有大净杨占河,小生柴全印等。艺徒中知名者有须生王鸿块(又名汉卿),运城县王过村人;须生高建华(又名鸿明),永济孙里村人;小生李鸿生,临猗县东孙坞村人;武生解鸿平,解州小张坞村人;二旦王鸿仓,运城东留村人;小旦薛鸿业,大净鸿立,二净鸿创,丑角鸿根,正旦鸿英。因学生以“鸿”字排名,又称“鸿字班”。在蒲剧界很有影响。

东胡村娃娃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解州创办,属南路戏班。创办人胡德功,曾任盐池保镖,会拳术,家居东胡村附近的桃花洞村。该班教师有大净杨占河,临晋人,颇有名气;正旦白毛,解州郊斜村人;小生左小蛋,永济人;须生柿子红,解县郊斜村人;有娃(艺名麻子红),解州长乐村人,因腿有疾,亦称拐子红。成名的艺徒有孙伯有,解州尚义村人;小旦小绪(艺名红菊花),永济郭平店人;大净乔玉奎,解州北贾村人;老生马成德,尚义村人;二净稳定,安邑金屯村人;丑脚栓狗,平陆人;姚运来,猗氏县南阳姚村人;正旦双喜,芮城人;小生蛤蟆、小胜、车凌等。该班曾以“新”字排名,故又有“新字班”之称。该班持续五年之久。

秦庭豪窝子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河南陕县东凡北阳村创办。供主秦庭豪,靠戏友、乡亲资助成立了窝子班,收艺徒40余名,聘请教师正旦齐中怀,陕县人;小旦蔡红群,法昌,山西人;小旦根青,腊月开班教戏,翌年正月靠租赁戏箱开台。有名气的演员有荆子周、王存才、广升等,主要演出的剧目有《三劈棺》、《八件衣》、《回龙阁》、《阴魂阵》。当年农历四月初八季满解体。

郭家村娃娃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解州创办。创办人为郭永祥、郭实文兄弟二人。娃娃班住在中条山上的岱家窑头村。教师有阎逢春之父著名须生阎金环,大净长发,二净刘某(艺名海里蹦),临晋人,兼管学生基本功训练;小旦甲申,夏县人,在当时很有名气;丑脚小料等。艺徒中知名者有须生郭继顺,解县社东人;须生张盛义,平陆县白高村人;二净耿世忠,解县下张耿村人;正旦李天成,社东人;小旦胡小胎(艺名小白菊花),东底张人;小生邢全玉,解州人;小生朱全盛,解州杜家坡人;丑脚卫喜盛,解州底张村人。还有张呈祥、梁银安、盛才等较有成就的学生。该班曾以“盛”字命名,故又称“盛字班”。

绛县娃娃班  后改名“同心社”。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绛县创办。创办人李希珍。教师有二净陈海生。学生中成名者有须生许民智(又名许德喜),新绛孝陵庄人。1939年赴陕甘宁边区参加了延安县政府领导的“民众蒲剧团”献艺,为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演出过《出棠邑》等剧;二净支作栋,闻喜人;小生徐玉喜,闻喜人;小旦保儿,猗氏县牛杜人;正旦张天赐等。

安头村窝子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河南省灵宝县安头村创办。班主韩老六,本村人。班中艺徒有小旦张良生,山西芮城洪池人;须生张怀变,山西平陆人;须生张五九,山西芮城洪池人;陈来喜,原藉轩城人,落户邱氏村;小生许长生,焦村公社常卯村人;小丑黑娃,川口公社邱氏村人;二净刘顺,灵宝尹庄人。

醒世学社  又名邢村窝子。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灵宝县邢村创立。班主邢晋汉,本村人。班中教师有大净王吉有,丑角赵小炮,正旦刘德胜,阌乡县蔴村人;生脚丙子,山西人;二净三胎,山西河津人。班中艺徒有正旦翟喜山,灵宝焦村乡史村人;老生刘智有,焦村乡赵家大队人;小生许保财,焦村乡桥沟大队人。

醒灵剧社  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河南灵宝县创办,由党部书记王宏业、干事赵子洁合办,又名县党部戏班。邀请纪娃子、李纪社(艺名飞天红)、董银午等人为老师,收艺徒27人。艺徒中较出色的有二净何丙军,须生张随正,小生吴群虎,小旦王向明,二净刘庚子等。该社以演蒲剧传统戏为主,兼演宣传抗日的小戏。1940年演出过王宏业创作的现代戏《鸦片恨》,该社于建国前夕解体。

清华镇娃娃班  清华镇旧称故市镇,所以此班也称“故市娃娃班”。创办时间不详,创办人高彩银。教师有二净望天(又名二秃)。艺徒中知名者有正旦刁玉芳(又名罗玉忍),临猗北古城人;正旦李玉成(艺名翡翠玉),永济开张镇人;大净陈玉元,永济县西胥村人;小旦杨玉泉,临猗北古城人;老旦黄玉华,虞乡县人。因艺徒都以“玉”字排名,故又称“玉字班”。

曹张村娃娃班  创办时间不详。创办人张小黑。主要教师有正旦崔三元,永济人;还有张金钟等。成名艺徒有小旦王元恺,夏县鲁因村人最为著名,抗战时在西安、兰州、内蒙、北京等地名噪一时,被誉为蒲剧“四小名旦”,当时有称赞其表演艺术的嵌名联:“元曲演成良好处;凯歌奏出太平春”流传于世。后为绥远“唐声歌剧社”骨干,解放后在晋南献艺。艺徒中知名者还有须生海生、张文元,小旦席福元等。

张善道窝子班  创办时间不详。创办人张善道,河南陕县原店人,家殷富,好武术,喜蒲剧。四十多岁时出钱办“窝子班”,从灵宝县、陕县招收16至22岁艺徒40余名,自任教师。练功教戏,训练极严,两个月后成班演出。出名的艺徒有净脚毛合,须生郭百子,旦脚吕坤胜等,主要演南路戏,曾数度到灵宝、山西芮城、夏县等地演出,极有名气。

戏校

永济县戏曲学校  该校创办于1953年8月。校址设在赵伊镇梁家,负责人是虹光剧团文化教员李文昭。教师有“晋南丑”吕庚仁、老生杨天保、正旦“翡翠玉”李玉成等。首期招生43名,较突出者有须生杜义功,旦脚卫砚侠、贾淑兰,小生杜金芳,丑脚王民孝等。

1958年6月,该校招收了第二期学生(随团学习)。1959年元月,永济县与运城县合并,在解州成立了戏剧公社,永济剧团的学生被编入戏剧公社蒲剧班。该班教师为永济虹光团老艺人“晋南丑”、冯三狗、马初生、刁玉芳和鼓师任生发等。毕业学生分配到虹光蒲剧团。其中突出者有梁可婷、薛克俭、祁玉文、段茂盛、马秋成等。

1976年4月,第三期学生共52人入校学习。校址在永济中学,负责人为杜运佳。教师有贾淑兰、杨伯骐、王应福等。1978年7月学生进入虹光蒲剧团学习演出。该期学生中的较突出者有朱红鹏、张爱莲、岳淑珍、杜春景、郭丽珍、侯秋菊、胡增龙等。

1984年8月,第四期学生入校。校址在北郊剧团留守处。校长先后由李英杰、杨焕育、贾俊杰等担任。教师有贾淑兰、李少春、任爱娜、朱宏斌等。该期招收两个演员班,一个音乐班,共100余人。后学生大都考入运城文化艺术学校和临汾文化艺术学校。较突出的学生有杨秀兰、邢平、王泽霞、薛红卫、樊力学、苏小明、张俊霞、纪燕燕、武小勇、申建强等。

晋南专区戏曲学校  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前身为1956年秋在运城筹建的蒲剧培训班。是年冬培训班招收第一班学员49名,次年秋迁至临汾,隶属晋南专署文化科领导。1958年春正式命名为晋南专区戏曲学校,设蒲剧表演、蒲剧音乐两个专业,许含章、杨迎祺、张宗良等先后负责全面工作。1959年晋南专区蒲剧院成立,学校归蒲剧院领导,更名“晋南蒲剧院戏曲学校”,校长由蒲剧院院长邓焰兼任,段连新任副校长,并招收第二班学生40名。1961年建校党支部,秦明任书记。是年冬招收第三、四班学生共80名。1962年1月,第一、二班学生毕业,大部分分配到运城县实验青年蒲剧团。全国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时,再次更名为“山西省戏曲学校晋南分校”,行政上归专署文教局管辖,教学业务上受蒲剧院领导。1966后张玉明为校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在此十年中,坚持专业课与文化课相结合,强调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基本功训练与剧目教学结合,以戏育人;教材教学与口传心授相结合,既避免旧的教习方式的局限,又发扬了戏曲艺术师承关系的传统;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每戏多角,使学生都有艺术实践的机会。在学习流派艺术方面,经常聘请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为学生传授技艺,逐步搜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戏曲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数次下乡实习演出。1960年赴洪洞进行了第三次实习演出;1966年四至六月,又到浮山、翼城、曲沃、侯马等地实习演出;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技艺,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先后排演了传统剧目《黄鹤楼》、《三对面》、《挡马》、《花木兰》、《杨门女将》、《游龟山》、《港口驿》、《法门寺》、《黄逼宫》、《薛刚反朝》、《二进宫》、《三岔口》、《提刀》、《出棠邑》、《明月珠》、《断桥》、《骂关》等,排演现代戏《朝阳沟》、《刘四姐》、《小保管上任》、《掩护》、《双教子》、《一家人》、《口袋阵》、《琼花》、《大渡河》等。专业教师先后有姚恒春、袁效瑜、原筱亭、牛小顺、席留根、李秀姗、杨清山、裴双屯、程仓胜、王宽南、王登云、王秀芳、耿玉祥、薛红业、姚吉唐、梅忠义、张留发等;音乐教师有贾保保、王宏斌、李子云、卢玉山、雷天保、姚恩普、王根兰、丁振泽、孙自功、杨淑敏、杨爱花、张文波、王世英、曹雯等。1966年文革开始后,正常教学程序被打乱,教学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晋南专区划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学校遂改名为“山西省艺术学校临汾分校”。


浮山县戏曲学校  该校创办于1962年8月。是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学生30余人。学制二年。张国柱任校长,教师有张巨海、闫凤珍、荆茂发、范天恩、姚水焱、张国柱、张笑尘(文化教员)。教学剧目有《明月珠》、《提刀》、《斩子》、《拆书》、《游龟山》、《金水桥》等。1964年,学业期满后,优秀学生选录到浮山县旭光剧团。

1982年2月,招收第二届学生,招生50余名,学制三年。由蒲剧著名鼓板师、作曲刘双虎、著名艺人解光礼、梁爱顺等执教,教学采取基本功训练和以戏代训的方法,先后排演了《杀驿》、《教子》、《白水滩》、《传讯》等教学剧目,培育出了杜春景、贾太忠、马志清、李宝玲、郭勇、李文兵、李文杰、柴玉虎等一批艺术人才。

1987年7月,浮山县教育局联合创办浮山职业中学文艺班。招收学生50名,由剧团作曲郭勇和演员杜春景任教。学制二年。采用第一年基本功训练、第二年以戏带功的教学方法,排演了蒲剧优秀折子戏《舍饭》、《杀狗》、《明月珠》、《三对面》、本戏《三下河南》等剧目。成名学生有马玲玲(旦)、靳玉清(青衣)、宁金龙(丑)、高生斌(大净)和吴祥(板胡)、趟晋(司鼓)等。毕业学生全部分配到县剧团。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前身为“晋南专区戏曲学校”。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1970年晋南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后,更名为山西省艺术学校临汾分校。1971年恢复招生,除原有蒲剧表演、蒲剧音乐两个专业外,增设歌舞、舞美、综合艺术、眉户表演专业,学制三、四、五、七年不等。同年招收126名学生。74级招收蒲剧表演和蒲剧音乐两个专业学生54名。76级招收音乐班(管弦乐)学生20名。“社来社去”(代培)班学生20名。1982年又更名为“临汾地区戏曲学校”,后再次更名为临汾地区文化艺术学校,2000年,临汾撤地改市后,始称今名。

1978年11月山西省艺术中专首届教学剧目汇演,任跟心、胡萌等获奖;1983年10月第二届教学剧目汇演,李红红、吴灵巧等获奖;1986年第三届教学剧目汇演共设14项奖,临汾戏校夺得其中13项。由高文博执笔改编的《阴阳盒》获演出、剧目、排导、音乐、创作、舞美创作五个一等奖,此后的历届教学剧目汇演、音乐舞蹈大赛、美术创作展览等各种赛事,该校都有突出的成绩,教师的科研论文亦屡屡获奖,美术作品多人多次参加全国、省地美展。除为临汾地区所属各县培养、输送艺术人才外,1987年曾应沁水县的要求,对口招生40名,为该县蒲剧团培养后继人才。1996年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为该校记集体一等功。2002年至2004年,参加第6、7、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梁静等6人分获“金花状元”及“金花”奖。组委会聘梁静为形象大使。2004年10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并由山西省教育厅呈报国务院教育部申报国家级重点中专。

自1970年至2004年,学校规模扩大,设立专业增多,教学日趋规范,后共招蒲剧表演、蒲剧音乐专业各10届,舞台美术专业两届,眉户、歌舞、综合艺术专业各一届。培养学生1950余名。其中任跟心、崔彩彩、许爱英荣膺戏剧梅花奖。先后在校的骨干教师有宋东元、王秀芳、党中萍、张玉香、马杰敏、李长安、董永祥、高月鉴、乔杏元、茹霞、窦爱香等。排演了《挂画》、《杀狗》、《拾玉镯》、《跑城》、《黄逼宫》、《黄鹤楼》、《二进宫》、《三对面》、《骂殿》等传统剧目及一批现代戏。

学校历届主要领导有邓焰、张居胜、段建新、侯森林、仪庚德、秦明、张开怀、张玉明、曹东勇、白万英、高文博、赵军、宋东元、高月鉴、殷国富、伊廷隶、张谦、景登让、王天仁、李济民、宋希祥、关正堂、董继源、马杰敏、李长安、李晓洪等。

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  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创建于1972年12月,前身是山西省戏曲学校临汾分校运城文艺班,1980年改为运城地区戏剧学校。1984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运城地区艺术学校。2000年运城撤地改市,更名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它原是一所为运城各县(市)剧团培养戏曲人才的中等戏曲专业学校,现成为培养戏曲、音乐、舞蹈、美术、艺术师范、广播电视等各类艺术人才的综合性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名,学生2000余名,校舍建筑面积1882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排练厅、教学楼、小剧场、练功厅、图书馆、琴房、电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全面,成为全省六大艺术中专之一。

刚创办时,因无校舍,曾在万荣闫景中学、池神庙办学,条件简陋。1980年由省拨款,在运城红旗东路新建校舍,逐渐形成规模。李胜安、王秀兰、周庚、姚廷瑞、昝清泰、申大局、杨福林、孙迎东等先后担任领导职务。在教学中,该校注重基本技术训练和基础理论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普通培养和重点提高相结合、传统剧目教学和现代剧目教学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学生广采博收,不断深造。先后邀请省戏剧表演艺术家刘元彤、孟涛、斗兵和蒲剧知名艺术家张峰、张庆奎、筱兰香、宋荣亭、筱凤兰、朱秀英等来校讲课教戏,传技授艺,排演了《渡口》、《划线》、《小刀会》、《周仁回府》、《打渔杀家》等教学剧目。1977年12月,他们以《小刀会》参加了山西省现代戏剧目调演,获得好评。1978年10月,以《表花》、《杀驿》、《三对面》、《挡马》参加山西省戏曲学校教学剧目汇报演出,杨生华、李玉玲、魏影获模范教师奖,李爱玲、黄新萍、王万朝、杨新民等获表演奖。1980年以《杀狗》、《教子》参加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刘晓玉获一等奖,李凯、李爱玲获二等奖。1982年6月,他们以创作剧目《岳云》参加全国儿童剧目调演,荣获中央文化部调演奖,剧本获二等奖。音乐教师卫世诚在教学中革新研制了蒲剧多千斤板胡,曾参加山西省科技成果展览,1981年获文化部乐器改革四等奖。九十年代,他们演出的蒲剧《表花》获全国少儿戏曲表演三等奖,双人舞《西厢遗话》获山西省艺术周节目评比二等奖。30多年来,共培养各类艺术人才4300余人,其中有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王艺华,获全国地方戏曲(北方片)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的郭关明,获山西省电视台《走进大戏台》第一届年终总擂主的孔向东,获第三届年终总擂主的贾菊兰,获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奖的程艺辉和屡获山西省戏剧调演杏花奖、金牌奖、优秀演员奖的张巨、张广爱、郭安存、杨艳、王青丽、景英杰、李凯、丁竹霞等。并为高一级艺术院校输送学生500余人。

跨入21世纪后,学校提出了“创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办学思路,实施五大兴校工程(合力工程、育人工程、名师工程、质量工程、形象工程),培养新世纪的艺术人才。

翼城县职业中学  20世纪50、60年代,县剧团在留守处和随团分批招收学员,采取拜师学艺和教练带功等形式,造就了不少优秀演员。先后涌现出亓建生、解光礼、谭素花、高贵茂、谭兰英、凡金花、孙青梅等一批批较有名气的演员。

1975年翼城中学招收文艺班,分大班和小班。除上文化课外,由县剧团派教练专门培训。1977年毕业后大部分学员被吸收到县蒲剧团,很快成为台柱子演员,如李建华、吉敏、张海琴、苏文龙、王泽、王根桃等,乐队有张若虎、常直杰、王奎、梁集福等。

1983年起,翼城县职业中学先后办过三届文艺班,由剧团派教练专门带功。毕业后,部分学员被吸收到县蒲剧团,像高红林、郭红继、吉英学等至今仍在剧团。

陕县蒲剧戏校 因“文化革命”后演员老化,后继乏人,陕县革委会 于1980年4月决定在原武装部食堂(三门峡市黄河路北八街坊)开办戏校。聘教师8名,招收学生53名(男演员26人,女演员17人,乐队10人),开设两大类课程。艺术课有基本功、武功、身段、把子功、毯子功、表演、唱念、乐理、文艺理论等八门课程;文化课有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四门课程。学制三年。先后排练教学剧目13个。1981年开始实习演出,共演出一百余场,主要剧目有传统戏《教子》、《断桥》、《骂殿》、《挡马》等;现代戏《活捉杜元芳》、《抢扁担》、《兄妹开荒》、《送锅》等;新编古装戏《女中魁》、《红龙仙子》、《花烛恨》等。1983年改为洛阳文化艺术学校陕县蒲剧班。原戏校部分毕业生转入该班深造。

霍州戏校 该校创办于1997年8月,为国家承认中专学历的民营专业艺术学校。校址初设于大张镇贾村小学,后迁至大张村。学校设有董事会,安俊杏为董事长,周立广任校长,张周平、安士仲任副校长。特聘任跟心、郭泽民等蒲剧名家担任艺术指导。1997年9月1日第一届学生入学,2000年8月毕业。2000年9月1日第二届学生入学,2003年8月毕业。2003年9月1日第三届学生入学,拟于2007年8月毕业。现在校学生102名,教师10名。已毕业的70余名学生,大多加入临运两地各县(市)团工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