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0日7点40分,著名蒲剧演员汪素云永远离开了我们。汪素云,这位自幼失去双亲,13岁开始登台演出,一直把党当作自己母亲的女性;这位创办了三门峡历史上第一所蒲剧学校,为蒲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这位一直关注着少年儿童成长,每年都要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捐书的老妈妈,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人们。

汪素云两岁时便没了爹娘,后来多次被卖到大户人家。其中有户财主家的老太婆非常狠毒,当汪素云饿得直哭时,便拔下头上的簪子朝她的脸上狠狠刺去。每当回忆那苦难的过去,汪素云甚至不敢看《白毛女》。每当看到“地主老太婆”拔下头上的簪子朝“喜儿”脸上狠狠刺去时,她就会想到自己苦难的童年而痛哭起来。后来,汪素云被西安市京剧团一位好心的演员领养。再后来,她便成了一位名演员,多次主动要求担纲主演《白毛女》。她把自己小时候的遭遇和喜儿的遭遇连在了一起,把喜儿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人们被她所演的喜儿深深感动,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流着泪说:“因为我就是喜儿啊。”

汪素云10岁开始登台演出。她小时候在“西安虞风社”学习过蒲剧,常和蒲剧名家阎逢春、肖月来、肖凤兰等同台演出。在西安时,她还和在那里演豫剧的马金凤切磋过技艺,打下了坚实的戏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汪素云的艺术生命力得到了激发。1950年,汪素云来到了陕县蒲剧团。由于她戏路宽,演技高,文武小生、青衣花旦均得心应手,在当时的秦晋豫金三角地区几乎妇孺皆知。1956年,汪素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名演员”,后又被推选为中国剧协河南分会理事,1957年光荣入党。汪素云潜心钻研,总结、编排出了中国蒲剧“女生身段组合100式”和“女生水袖组合120式”,填补了蒲剧表演的空白,对我国蒲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广大戏迷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汪素云常说,我当时就是憋了口气,要报党恩,要为新中国的蒲剧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没娘的孩子找到了娘,再苦再累心也甜啊。

汪素云红了,她的戏和她的名字一时间遐迩闻名。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被诬为“戏霸”,被迫离开舞台。1979年平反以后,汪素云重返剧团,随后激流勇退,甘为人梯,筹建了三门峡历史上第一所蒲剧学校。汪素云说,""文革""后文艺事业百花凋零,后继无人。我一个汪素云再红又有什么用?我终究会老的,趁我还能唱得动、跳得动时,抓紧时间培养一批接班人,这比什么都重要啊!汪素云于1980年创办了蒲剧戏校,又于1983年办起了列入国家艺术院校招生计划的陕县蒲剧学校。她起早摸黑,走乡串户,把贫穷山区热爱戏剧、天分好的孩子招收到学校,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舞台经验传授给他们。汪素云当年的学生焦三林现在在北京音乐学院工作,学生张秀花现在已经成了金三角的“名角”,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为了办戏校,汪素云失去了许多,也付出了许多,但她从来没有为此后悔过。年届五十,她一个人背着自己买的三大箱苹果去郑州请省里的领导和艺术家们多多支持陕县戏校的发展。有时晚上看电视忽然看到了一条戏剧方面的消息,她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戏校,赶紧往学校跑,急得老伴一把拉住她:“你疯了,现在已经是晚上10点啦!”

说起汪素云办戏校的事,她的老伴感慨万千:“那时我们的生活很困难,她在戏校当校长那几年也没有往家里拿过一分钱。戏院里有孤儿,她又当爹又当娘;冬天孩子们的手冻烂了,她又买药又帮助包扎;学校里的行头、道具不够了,她又掏钱买,又来回搬运,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劲头。”

曾当过汪素云学生的陕县妇联副主任陈苏祥,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眼眶还是红红的:“那时小学员们大多来自农村,家里都很贫穷,几乎所有的人都受到过汪校长的资助和关心,好多人都感动得管她叫娘……”

汪素云老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仍然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对党一片赤诚,对事业一片挚爱。

汪素云的一个儿子在新疆克拉玛依的部队担任领导工作。一次伤她受伤,腿摔断了,梦里想着儿子,好几次都叫出了声。当老伴要把儿子叫回来时,她又制止:“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还是让他好好为党工作吧。”

由于自己是孤儿,童年时缺少关爱,读书不多,汪素云特别关心山区的贫困孩子,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每年过“六一”,她都要去看望孩子们,给她们送书送钱。老了,走不动了,她就把钱或书籍直接交给陕县妇联,托他们转交给家庭贫困的孩子。汪素云爱心捐助二三十年,共捐书籍上千册,现金近万元。有一年,汪素云远在千里之外,“六一”节期间仍写信给女儿,嘱咐不要忘了替她给孩子们买书。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汪素云常说:“没有党,我这个孤儿早就不在人世了。不管我怎么受苦受累,怎样努力工作,都报答不完党对我的恩情。”现在,她离开了我们,这是蒲剧界的一大损失。她的学生不会忘记她,热爱她的戏迷不会忘记她,人们会永远记住她。

愿老人家安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