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晋南农村,寒风乍起,气温骤降。在山西省新绛县城北集市上,来自十里八乡的乡亲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一边跺着脚、哈着气,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的蒲剧,并随着情节起伏时喜时悲。台上的演员虽然只穿着单薄的戏服,但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唱腔引得台下老少观众阵阵叫好。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亦称“乱弹戏”,是我国梆子声腔中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剧种。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盛行于清代,今天在民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山西南部广阔的黄土高原地带,活跃着许多蒲剧戏班。近年来,这个古老的山西地方剧种,正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

戏台上,生、旦、净、丑演绎着百态人生,戏台下,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精彩的蒲剧演出让老百姓大饱眼福。然而,蒲剧团现在的红火和几年前相比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绛县绛州蒲剧团团长乔锡铭告诉记者,前些年晋南地区许多蒲剧团都面临着经费拮据、演员青黄不接、服装道具简陋等种种困难,导致蒲剧水平日益下降,观众大量流失,不少蒲剧团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许多民营蒲剧团相继解散。

“前些年几乎就撑不下去了,老演员走了,小的没人学,演出也少了,剧团演职人员工资发不了,根本没法生活。”新绛县绛州蒲剧团导演李海生说,“那时候只能跳槽干别的,我们毕竟也得生活。”

蒲剧后续无人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为了振兴这一优秀剧种,近年来,山西省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业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剧团实力,晋南地区许多蒲剧团都“起死回生”了。2006年,蒲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老演员都舍不得这片舞台,所以都回来了。现在我们一手抓老剧目的恢复,一手抓新剧目的编排,排出了许多好戏,老百姓都爱看,我们也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乔锡铭说,“不少艺术学校的青年人也加入了这个行业,现在人员稳定,政府又支持,我们就更有干劲了。”

乔锡铭告诉记者,现在蒲剧的人才队伍、剧目创作、硬件设施等都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政府重视、演员回归、老百姓喜欢,给遍布晋南地区的大小蒲剧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蒲剧以晋南方言为基础,唱词、道白使用了大量的晋南方言,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晋南这边的老百姓特别喜欢。”新绛县绛州蒲剧团演员曹永刚边用油彩化着妆边告诉记者说,“老百姓爱听我们就爱演,现在一年得送戏下乡200多场,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是忙不过来。”

“在晋南地区,看蒲剧几乎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庙会、集市都有请戏班子唱蒲剧的传统。”乔锡铭说,“特别是近年来,农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更是愿意花钱看戏,花上点钱把戏班子请到村子里红红火火地唱一场,老老少少都高兴。”

带着戏服,背着化妆台,开着流动舞台车,走乡串村,一天唱两场,三五天一转场……如今的蒲剧团不仅将“舞台”搭在了晋南地区的每个乡村,还延伸到相邻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脚步踏遍了每一个喜欢蒲剧的地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