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20岁的时候,就是蒲剧最知名的演员之一了。
1952年10月6日,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在京举行,这是梨园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交流活动,来了全国23个剧种、37个剧团、1600多名演员,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常香玉、盖叫天等等大名鼎鼎的大腕儿悉数粉墨登场。大会最后评奖,剧本奖、演出奖和演员奖颁发了若干名,但其中,蒲剧只出现过一回,那就是获得演员二等奖的王秀兰。那年,她20岁。
但20岁的她,实际上从艺十一二年了。
1 七岁登台,八岁唱红蒲剧五大名演员数她年轻
王秀兰四五岁时候,因为日寇占了家乡,随母亲流亡到西安,寄居在大姨家里。那时,临汾运城一带不想当亡国奴的蒲剧艺人也纷纷逃到西安,组织了唐风、晋风剧社继续演出谋生。王秀兰住的地方离晋风剧社不远,常去那儿看戏,渐渐地就爱上了戏,成了小票友。
西安有位李逸僧先生,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担任过陕西督军府的副官主任。李逸僧先生出身豪富,后来见政府腐败,索性辞官退隐林下,以戏曲自娱,唱京剧,但对蒲剧、豫剧、秦腔等都不陌生,都爱好,尤其识才、爱才,在梨园行里很得艺人敬重。别的不说,蒲剧另一位大师阎逢春嗓子唱坏,就在李家住了许久,且在李逸僧的介绍下,吊嗓子、学帽翅功,演艺生涯得以继续,被阎视为“再生父母”。王秀兰也是李逸僧发现、视作可造之才的。
王秀兰7岁那年,晋风剧社要演《水漫金山》,缺一个演“海螺儿”的,经李逸僧介绍,剧社选中了她。王秀兰高高兴兴地去了,哪承想,装扮上候场的时候,王秀兰晕场了,瞌睡得怎么也挡不住,人小也不顾及什么,身子一往“海螺儿”里缩,王秀兰直接就在后台睡着了。
法海关住了许仙,白素贞施展法力水漫金山,虾兵蟹将各种水族都要来助阵—坏了,“海螺儿”怎么找不见了。催场的人急了,满后台喊,好不容易从一堆道具里翻出了王秀兰,骂也顾不上骂,直接就赶上台了。说也奇怪,就这样睡眼惺忪地上台,王秀兰居然一点岔子没出。这真是祖师爷显灵啊。
稍后,王秀兰拜了晋风剧社的小旦名家原筱亭为师,第一出戏,学的是《柜中缘》,演的是许翠莲。1941年,王秀兰学成登台,一身红妆,娇俏可人,人称“八岁红”。再后来,王秀兰行走西北数省,名气越来越大。
1949年全国解放,百业待兴。当时山西蒲剧界也是人才凋零,发展无计,但主管领导转念一想,不是有好大一批本省蒲剧名角儿还流落在外吗?接回来,既让人家重返故土,蒲剧也可以得兴盛啊。
1950年7月,王秀兰和旅陕蒲剧社的许多演员回到太原,组建了山西蒲剧学社。为向省城人民汇报,演出了《西厢记》,王秀兰饰演红娘,轰动省城,被誉为“三晋第一红娘”。
和王秀兰同时回来的名角儿,还有33岁的阎逢春、26岁的张庆奎、42岁的杨虎山和44岁的筱月来,并称蒲剧五大名角,那年王秀兰18岁。
2 拍蒲剧电影《窦娥冤》两个月没见过太阳
1958年,王秀兰担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副团长。1959年,蒲剧院接了个大任务。
当时为纪念伟大剧作家关汉卿,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摄戏曲电影《窦娥冤》,在全国的上百剧种里选择了蒲剧。虽说厂长是山西人,但估计选择蒲剧,其唱腔特色高昂,慷慨悲壮,适合表现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和愤恨凄楚的控诉才是主要原因。
蒲剧五大名宿齐齐上阵,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归了阎逢春,贪官桃杌是杨虎山,张驴儿的父亲筱月来演,连个小小的监斩官黄其都要劳动张庆奎,窦娥,王秀兰自然是不二人选。
说到“自然”,那是因为王秀兰在蒲剧界的名气地位、演艺水平,主角儿非她莫属。然而,对王秀兰来说,却很不“自然”。王秀兰出道是花旦,拿手的也是花旦,可窦娥,那是青衣啊,《窦娥冤》又是苦情戏,让一个花旦怎么演?虽然不能说隔着行,也差老远了。王秀兰这心里面就有些打鼓。
王秀兰去找领导,晋南蒲剧院的院长邓焰。当时的领导都是老革命过来的,战争年代令行禁止的作风还在,王秀兰推托的话刚一出口,就挨了一顿批评—组织上给你的任务哪容你推三阻四,你是骨干,越难越要拿下来。
王秀兰自个儿其实也要强,不要强也成不了角儿,推托不了就回去下狠功夫。为了让演员吃透人物,导演赵辛实要求每个人写人物自传。旧社会过来的老艺人,有几个人能拿得了笔杆子?王秀兰好歹认识些字,就琢磨窦娥这个女人,翻着字典写“自传”,从头到尾写了好几大张。拿到人物研讨会上去念,不仅感动了自己,演迫害窦娥的张驴儿的演员吴永盛也在座,听着听着也哭了。这人物算装自个心里了。
然后开拍。在长影厂的摄影棚里,王秀兰每天天麻麻亮就去,星星上来才回宿舍,拍了两个月,两个月没见过太阳。
3 从艺心得不真不是戏,太真不是艺
戏拍得难,拍得苦,但王秀兰收获也不小。
戏曲演员登台唱戏,一折一折,一本一本,连着唱下来,情绪是连贯的,但拍电影是一条一条的,也许这一刻“窦娥”还在痛苦于自己坎坷的命运,下一刻就要拍和父亲重逢的喜悦了,跳跃太大,很难保证情绪的准确表达。甚至,正候场,导演说开拍,这眼泪就要下来。许多演员只好拿眼药水冒充。王秀兰说,这是戏曲演员拍电影最难过的一关。
王秀兰有自己的办法—默戏。别的演员拍,自个儿也不闲着,心中想接下来的情节,和自己要演的东西,导演一叫上场,那股情绪还在,无缝对接。拍的时候,要掉眼泪,王秀兰说掉就掉,导演让停都停不下来。王秀兰说,窦娥哭他爹,我也想我爹哩。王秀兰的父亲在胡宗南的部队里做营长,战死在张家口。
这方法简单也不简单,就好像唱戏简单也不简单。王秀兰登台唱戏几十年,有两句心得,一句是有人送给梅兰芳的寿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有点绕口吧,还有个简化版,“不真不是戏,太真不是艺”—且够后辈戏曲演员琢磨呢。
王秀兰拍的《窦娥冤》,是蒲剧第一部电影。当时一上映,举国轰动,为之垂泪,王秀兰也成为全国知名的角儿。
这是好事,但不几年“文革”来了,本来就该着文化人艺人吃苦头,好事就变成坏事了。
4 “反革命”给“反革命”做手术
“文革”中,王秀兰罪名不少:担任着蒲剧团的领导,所以是“走资派”;唱戏唱得好,全国能叫得响,所以是“反动权威”;解放前唱戏,难免有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戏,所以是“牛鬼蛇神”;更难免给达官贵人唱,所以是“历史反革命”。
原来上台唱戏,现在上台挨批。王秀兰、阎逢春、杨虎山、张庆奎、筱月来蒲剧五大名宿一个没跑,王秀兰排第一个—当年他们出去巡演,演员表上,第一个介绍的也是王秀兰,这个待遇倒是没变。而且,“待遇”还要更高一些,王秀兰脖子上还挂着牌子呢,“历史反革命”。王秀兰性子强,主持批斗的人喊口号,“王秀兰低头”,王秀兰就头一扬,再喊,头又是一扬。“就是把我绑到刑场我也不服气”,王秀兰说。
那时王秀兰正怀孕,遭罪更大。游街批斗直到快临产时才放过她。当时王秀兰在临汾,去地区医院,一看是“反革命”、“反动权威”王秀兰,不敢收,又到了县医院,还是不收,好在有一位女大夫冒着风险肯让住下,可又碰上难产,一天多孩子没生下来,必须剖腹产,王秀兰贫血,手术风险大,没人愿意做这个手术。当时医院军管,一位军官站出来,开了条子,让去地区医院调一位老大夫过来。那位老大夫,好巧,也是“历史反革命”,正被管制。王秀兰的丈夫王双槐去接的时候,大夫的衣服背后就写着这五个大字。两人走在路上,王双槐觉得太难看,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人披上。
手术很顺利,王秀兰生下一对女儿。反革命’给‘反革命’做手术,哈哈”,几十年过后,王秀兰把这当成了一件趣闻。“文革”十年,时间说长不长,反正是熬过去了。但王秀兰也过了自己最好的演艺年龄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秀兰退出了舞台,不过,蒲剧是放不下的。1980年,她创办了运城地区艺术学校,为蒲剧培养人才,景雪变、张广爱、吉有芳这些人都是她的学生。
1993年,她从艺校校长职位上离休,两年后,还在文化部全国中老年戏曲会演中获特等奖呢—距她上一次在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奖,40年过去了,当时的妙龄少女,已经年过花甲,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到底是人生如戏呢,还是戏如人生呢。
1958年,晋南蒲剧一团巡回演出节目单,王秀兰在演员中排第一
王秀兰(右)在蒲剧《表花》中饰梅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